散曲和传统诗词的区别 古代文学史( 二 )


后期创作在数量上比前期更多 。
从发展趋势来看 , 虽然继承和发扬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动活泼的特色 , 出现了象睢景臣《高祖还乡》及刘时中《上高监司》等难得的、有特色的作品 , 但是总的创作倾向 , 却是趋于雅正典丽 , 逐渐失去前期的生命力 。
在这一时期 , 曲学评论与音律研究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贯云石的《阳春白雪序》是最早出现的散曲评论文章;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对于曲韵及曲的格律的研究 , 不论对杂剧还是散曲的创作 , 都有重要意义 。
此外 , 还出现了一些散曲选集 , 其中以杨朝英的《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 , 人称“杨氏二选” , 最为著称 。
元代散曲的思想内容 ,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 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
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张可久的〔醉太平〕小令、张鸣善的《讥时》小令等 , 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元代社会中□佞当道、百姓受难的现实 。
尤其是睢景臣的《高祖还乡》 , 直接冲击了“至高无上”的君权思想;刘时中的《上高监司》前、后套 , 更深刻暴露了元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腐败 。
②慨叹世情险恶 , 向往脱离现实生活 , 归隐田园 。
这一类作品数量众多 , 它们反映了元代士人们的身世之感以及他们中普遍存在的消极避世情绪 。
但其中也有在强烈表达对险恶世情的激愤以后表示不如归隐的作品 , 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 。
③歌唱爱情及描写闺怨 。
这类散曲数量上不少于归隐之作 。
它们一般都写得想象丰富 , 语言直白 , 意境逼真率直 , 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受民间歌谣的影响 。
④写景 。
这是元散曲中又一重要题材 , 而且风格多样 , 色彩绚丽 。
在描写山河秀色时 , 不少作品以疏放豪宕的铺叙 , 表现出了曲的特有意境 。
但是和传统的诗歌相比 , 和同代的杂剧相比 , 元散曲的题材显得比较狭窄 , 不少作品的思想倾向也比较消极;同时 , 也有一些格调较低的游戏、应酬之作 。
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 , 一般认为 , 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 。
豪放派以马致远称首 , 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魁 。
如以前、后期作品的倾向来看 , 前期是以豪放本色为主流 , 但是尖新清丽之作也有重要地位;到了后期 , 则以清丽为主 , 豪放为辅 。
后期即使以疏放豪宕著称的作家如贯云石等人 , 他们的作品也与前期豪放派不同 , 带有江南文学传统的妩媚的色彩 。
这是元代散曲风格流派消长的大致情况 。
到了元末 , 南戏音乐融入散曲 , 不少作家采用南北合套的方式 , 使元代散曲的发展出现了新面貌 , 向明代散曲以南曲为主的局面 , 迈出了第一步 。
马致远
宋词和元散曲的体制有何异同呢?1.词每句的字数是固定的 , 而散曲每句字数不固定 , 可以加衬字.区别很多 , 但这是最大的区别.2.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 小令一般只有一支曲子 , 而套曲则由多支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 。
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 , 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子连贯而成 , 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 , 都必须是一韵到底 。
从语言风格上看 , 元散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 , 一般的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 。
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诗之限于律与绝也 , 即不尽于意 , 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 。
词之限于调也 , 即不尽于韵 , 欲为一语之益 , 不可得也 。
若曲 , 则调可累用 , 字可衬增 。
诗与词 , 不得以谐语方言入 , 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 , 口之欲宣 , 纵横出入 , 无之而无不可也 。
”曲之所以要求通俗 , 原因是“须奏之场上 , 不论士人闺妇 , 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 。

【散曲和传统诗词的区别 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