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经典读后感有感( 四 )


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家长积极鼓励,给孩子贴上一个“你能行”的标签
家长平时要多点耐心,遇事多鼓励孩子 。不要孩子一退缩就开始指责他,而是帮他仔细分析这件事的难易程度,告诉孩子凭他目前的能力可以做到 。即使没做到,也能为下次积累经验 。
当然,一开始最好从孩子容易入手的事情做起 。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吃饭等,然后告诉孩子“你能行” 。当孩子真的做到之后,再给予肯定 。慢慢地,孩子就会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心了 。
2. 帮助孩子记录“积极日记”,通过过往成功的经历来增强孩子的信心 。
每做成一件成功的事情,都鼓励孩子记录下来 。如果孩子还不会记录,开始家长可以帮忙记录 。并且,鼓励孩子经常拿出来回忆回忆 。当下次,有类似情况发生时,家长就可以提醒孩子上次是如何做成功的 。
这样,孩子积极的记忆就会被唤醒,心里开始多了一份底气,胆子也会更大点,也更愿意去尝试 。
比如,他们能回忆起昨天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自己虽然很紧张,但还是回答地很好 。又或者是遇到同学主动和同学打招呼后,同学也热情回应了 。这些都是过往成功的经历 。
当再次成功后,又会更增加孩子的底气,从而形成一个正反馈的循环过程 。
3. 帮助孩子摆脱旧的行为模式
这就需要我们留意观察孩子在生活中发出的一些消极信号 。具体有如下几种:
A.由恐惧主导的行为 。
比如,孩子一想到要去做某事,就会紧张或害怕被拒绝,然后出现退缩、躲避的行为 。
B.感觉被束缚
比如,孩子一见到某个人或者到了某个陌生的环境,就各种局促不安 。
C.感到嫉妒
比如,孩子看到别人被夸奖了,自己没被夸奖,就会无缘无故发脾气 。
这些情绪比如:开心、舒服、喜悦、爽快、痛苦、生气、愤怒、委屈、气愤、难过、伤心、痛苦、恐惧、痛恨、寒心等等 。(如果想了解更细致的,可以直接在网上搜“情绪词汇”,就会出来很多 。)
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我们可以这样做:
如果孩子的情绪是积极的,家长就帮助孩子写在“积极日记”里,给孩子增加成功的经历 。
如果孩子的情绪是消极的,家长就要引导孩子换一种方式来思考问题,试着让他做一些积极的行动 。刚开始可能会很难,家长需要足够的耐心 。但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就会自动形成用积极的行动来处理了 。
以上只是我例举出来的一些常规方法,《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中还有更多更详细的方法和理论,特别有指导意义 。
作者曼加·德·尼夫在《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中以认知行为疗法会框架,结合具体的实操训练,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导致不自信的原因,并且如何来改变它 。不要担心没有心理学知识可能会读不懂,作者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语言,非常容易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