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评析( 六 )


相信你已经整理了一些评价的模板 。
作者运用了XX手法 , 描写了XXX内容 , 通过写了XXXX , 表达了XXX 。
套一下你的理解 , 一篇评价就出来了 。
最后附上刘需敏老师的高见 。
首先 , 关注题目 。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 , 它像一条红线 , 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 , 像一个窗口 , 让我们看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
比如说欧阳修的《晚泊岳阳》 , 这首诗的题目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诗人在傍晚十分将船停靠在岳阳城 , 说明诗人出门在外 , 行船漂泊 , 那么思想感情就有可能是思乡之情或者是行路的羁旅之愁亦或者是行船的漂泊之感 。
如果这首诗是咏物诗的话 , 比如说《咏梅》 , 根据这个题目 , 作者表面上是要赞咏梅花 , 其实作者是想托此物言志 , 或表达其高风亮节 , 或抒发其孤高的精神 , 或表现其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坚贞 。
其次 , 关注作者 。
一般来说 , 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由诗人设身代言 , 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 , 为他们奔走呼喊 , 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自己 ,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
总体看 , 后一类居多 。
而无论是由诗人代言还是诗人自己 , 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 。
比如 , 说到李白 , 就想到他望月思乡;说道杜甫 , 就想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说到陆游 , 想到他的爱国情怀 。
接着 , 关注注释 。
在做题目的时候 , 有的时候诗歌的内容看不懂 , 最聪明而最有效的方法是看诗歌的注释 , 因为有时候注释就已经告诉你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比如 , 今年的高考题《秋夜纪怀》的注释③散关:即大散关 , 此注释一出现 , 学生应该马上会想到陆游的另外一句诗:“楼船夜雪瓜洲渡 , 铁马秋风大散关” , 这一句曾经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这本书里学过 , 这是诗人回忆两次抗金胜战 , 即使已两鬓斑白 , 扔渴望上战场杀敌 , 恢复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怀 。
再者 , 关注关键词或诗眼、词眼 。
什么是诗眼?诗眼就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最生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 。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亲朋无一字 , 老病有孤舟”的“孤”……这些字都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
2013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的颔联:“远壑杜鹃响 , 前山蜀客归”一句中的归字就写出了诗人归家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
而后 , 关注意象 。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 , 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 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地方 。
诗歌的根本是情感 , 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 , 抓住意象这个切入点 , 我们就能够与几百年前的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
因为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 , 诗人作为主体 , 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 , 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 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 ,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 , 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
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
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往往饱含诗人的情感 。
如柳的意象饱含依依惜别之情;菊的意象是高洁的品质、淡泊的名利的代名词;满地黄花是愁绪、容颜老去的象征……2007年广东卷林景熙的《溪亭》第一题是: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的?诗人就是通过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和孤灯这些表示时间的意象来表现他的凄凉孤寂及因国破家亡的飘泊无依之感的 。
再有 , 关注诗中的典故 。
古代的诗人为表达委婉一些 , 往往喜欢用典 ,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为了更理直气壮一些 , 也会借典故来以古喻今;为了使表达简明一些 , 会用典故这种较少的文字来传递较多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