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的诗句( 四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
“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 。
“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 。
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 。
“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 。
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 。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 。
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
李清照如梦令一词表达了什么的感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共有两首:一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二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
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
《如梦令》最著名的诗句词牌名 〔名称〕《如梦令》 〔来源〕《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勖:音xu)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中的“如梦”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