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的诗句( 五 )


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 。
单调正体33字,7句5仄韵1叠韵 。
双调66字,上下片各7句5仄韵1叠韵 。
〔读法〕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
[编辑本段]李清照作品 【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
【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
②沉醉:大醉 。
③兴尽:尽了兴致 。
④藕花:莲花 。
⑤争渡:怎么渡;争:同“怎” 。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 。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 。
怎样划出去,怎样划出去,抢着划呀,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 。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
【作者简介】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山东章丘)人,宋朝杰出的女词人,也是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
问那卷帘的侍女,园中的海棠花怎么样了?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那样 。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