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管理|组织行为管理理论( 三 )




在一个组织中,上负责正确的领导,下负责执行做事 。上下关系健康,一方面才能保证下属能够认真负责地做事 。另一方面,也能保证上级领导权的权威性,不至于被上下关系的颠倒所削弱 。比如家里出了熊孩子,不听话,是家里的上下关系颠倒了 。以后家长再领导和管理孩子,他们就不会听 。因为只要上下关系颠倒,领导权一定会被削弱 。只要领导权被削弱,关于组织行为管理的后续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


为了夺回权威,实在没辙了,就气得去打孩子 。越打孩子,组织关系越崩溃 。所以,打孩子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重塑家庭组织关系,才是对症下药 。


稳定健康的上下关系,和强大的领导力,是塑造组织行为的最根本的基础,和最根本的推动力 。如果领导说的话,下属都不听了,一个组织再谈组织行为管理,那就只能靠空想了 。




有过不知者蔽 。
在一个组织里面,行为的管控,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领导者出了问题,没有做好自己的权威行为管理,导致下属不服从自己的命令,这是领导者自身的过失 。另一部分是领导没问题,他的权威也没问题,只是下面的人接到政令之后,因为不称职,执行不力,或者推行不畅 。这是管理层和执行层组织行为管理的过失 。


这两种问题,都会造成组织行为的紊乱,也就是令行不畅,政事不顺 。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领导者一定要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 。否则,就是有过不知 。这样的领导者,率领一个有问题的团队前进,后面肯定会越来越乱 。


就跟开车一样,明明已经出现了车况的异常,有经验的驾驶者,一听异响和异动,就知道可能是车轮松动 。而不够专业的驾驶者,却浑然不觉地一直开下去,直到把车轮开得飞了出去,酿成一场大车祸 。


所以,对于领导者来说,他得有足够的智力来判断,哪些组织行为是正确的,哪些组织行为是错误的,并有能力进行匡扶和纠正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组织行为管理这件事,对他来说,就是智力之外的事,组织行为的对错,都对他遮蔽,他对组织行为,自然无从管理 。他的心智,已经丧失了对组织行为的可持续修正能力 。


如果一个人被蒙住了眼睛开车,他知道往哪边开是正确的方向,往哪边开是错误的方向吗?显然不知道,因为他的眼睛被蒙住了,正确的方向自然就是对他遮蔽的 。


迷而不返者惑,
被蒙住了眼睛开车,刚开始的那么一小会,还没撞车 。他心里不觉得自己已经处于有过不知的状态,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继续往前开 。这就是迷而不返 。等到后面撞车出了车祸,他就会感到很纳闷,怎么我开得好好的,就撞上了呢?


这说明,如果对正确的组织行为和错误的组织行为,都无法判断,那么当组织行为出现失控和事故的时候,他是很难找到原因的,也很难进行治理 。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一方面是领导者的心智和专业素养,不足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组织行为,什么是错误的组织行为 。另一方面,自然也就没有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没有以公法规定好什么是正确的组织行为,什么是错误的组织行为 。


以言取怨者祸 。
组织行为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接下来必然得进行问责,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因为缺乏一套公法,这时候领导者很难以公法来惩罚错误的组织行为 。怎么办呢?只能以私法来进行问责和惩罚 。


前面我们说了,孙武斩庞妃立威,是立的军法之公威,所以大家才会服威 。如果孙武没有实现制定军法,就随口说,我就是看你庞妃不顺眼,就要斩你 。这么一来,非但大家不会服威,还要酿成群体性的反抗,一定要杀死孙武给庞妃报仇 。


以言取怨,并不是说同事之间说话不好听得罪人 。而是说,以私权私威出发,来给问题和失败追责并实施惩罚 。这样的话,被惩罚的人肯定不服 。不仅他不服,其他人也会不服 。


大家服什么呢?服的是秉公执法 。如果公也没有,法也没有 。那作为领导者,也就只能秉私执言了 。


令与心乖者废,
公权缺失,公法缺失,公威缺失 。领导者公私不分,公与私之间互相冲突,令行的是公道,心想的是私志 。这叫令与心乖者废 。乖,违背的意思 。


在前面的以言取怨阶段,领导者的个人私威,压倒了下属,虽然大家不服,但是慑于领导者私权的淫威,敢怒不百思特网敢言 。领导一看,还不错,大家很听话 。于是他后面,就开始彻底地废弃公道公权,以私权来管理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