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写法怎么样?(12)


师:他从正反两方面给予了形象地论述 。对于苦难、对于孤独,大家有着大致相同的观点 。是呀,孤独是成熟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的助推器 。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化蛹成蝶的过程、浴火重生的过程 。下面我们说说第二个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生3:以杜小康和他父亲放鸭的事情为线索 。
师:事情的发展是一条线 。小说写的是杜小康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9: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离开故乡时的留恋;离开途中的茫然与恐慌;
生10:在芦荡里的孤独与恐惧,还有后来的平静与适应 。
生11:暴风雨来临后的冷静与勇敢,还有找到鸭群后的哭泣 。
生12:还有鸭下蛋后的喜悦
师:这些都属于什么?
生齐:心理活动 。
师:对 。这也是一条线索 。它清晰地展示了杜小康成长的轨迹 。同学们,人之所以孤独,通常是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狭小的环境里,失去了与他人的交往 。杜小康的孤独又是怎样与他的环境相关联的呢?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13:第70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这里描写“朦朦胧胧的树烟”暗示了杜小康他们已经离家很远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句景物描写衬托了杜小康内心的胆怯 。他担心、害怕自己也被芦荡围住,逃不出去 。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这句话也说明了杜小康在经历了暴风雨后,变得更加成熟、勇敢、坚强 。
师:暴风雨后的天空更加美丽;劫难后的杜小康更加坚强 。徐莹找到了这两者间的相通点,非常敏锐 。
生14:“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烘托了杜小康一无所有,无所依靠的无助之情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烘托了杜小康离开家乡的的不舍与依恋,对前路的迷茫与恐慌 。“四周只是草地与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衬托了父子内心的孤独 。
生15:“他站在船上――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这句话通过描写树烟的朦胧说明了杜小康正在外面漂泊,反衬了杜小康因离家放鸭而失落的心情 。
生16:从21自然段杜小康“有一种逃不掉的感觉”到24段“不时地用劲嗅着”,写出了杜小康的心里从害怕恐惧到从恐慌中安静下来的心里变化过程 。从43段“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听不到父亲的回应”可以看出以前因为离家做梦梦到母亲就哇哇大哭的懦弱的稚童,已经成长为没有亲人在身旁也能够镇定的坚强小伙了 。
生17:“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永恒的水声”这里衬托出父亲与我的孤独与单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