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 三 )


这也实在是一篇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明史马世奇传》竟把它的要点删削了 。当时的朝廷是在用兵剿寇,而当时的民间却是在望寇“剿兵” 。在这剿的比赛上起初寇是剿不过兵的,然而有一点占了绝对的优势,便是寇比兵多,事实上也就是民比兵多 。在十年的经过当中,杀了不少的寇,但却增加了无数的寇,寇在此剿中也渐渐受到了训练,无论是在战略上或政略上 。官家在征比搜括,寇家在散财发粮,战斗力也渐渐优劣易位了 。到了十六年再来喊“收拾人心”,其实已经迟了,而迟到了这时,却依然没有从事“收拾” 。
李自成的为人,在本质上和张献忠不大相同,就是官书的《明史》都称赞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 。看他的很能收揽民心,礼贤下士,而又能敢作敢为的那一贯作风,和刘邦、朱元璋辈起于草泽的英雄们比较一下,很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气概 。自然也是艰难玉成了他 。他在初发难的十几年间,只是高迎样部下的一支别动队而已 。时胜时败,连企图自杀都有过好几次,特别在崇祯十一二年间是他最危厄的时候 。直到十三年,在他才来了一个转机,从此一帆风顺,便使他陷北京,覆明室,几乎完成了他的“大顺朝”的统治 。
这一个转机也是由于大灾荒所促成的 。
自成在十一年大败于梓潼之后,仅偕十八骑溃围而出,潜伏于商洛山中 。在这时张献忠已投降于熊文灿的麾下 。待到第二年张献忠回复旧情,自成赶到谷城(湖北西北境)去投奔他,险些儿遭了张的暗算,弄得一个人骑着骡子脱逃了 。接着自成又被官兵围困在巴西鱼腹诸山中,逼得几乎上吊,但他依然从重围中轻骑逃出,经过郧县、均县等地方,逃入了河南 。这已经是十三年的事 。在这时河南继十年、十一年、十二年的蝗旱之后,又来一次蝗旱,闹到“人相食,豆根俱尽,土寇并起”(《烈皇小识》) 。但就要说真的没有米谷吗?假使是那样,那就没有“土寇”了 。“土寇”之所以并起,是因为没有金钱去掉换高贵的米谷,而又不甘心饿死,便只得用生命去掉换而已 。“斗谷万钱,饥民从自成者数万”(《明史李自成传》),就这样李自成便又死灰复燃了 。
这儿是李自成势力上的一个转机,而在作风上也来了一个划时期的改变 。十三年后的李自成与十三年前的不甚相同,与其他流寇首领们也大有悬异 。上引马世奇的廷对,是绝好的证明,势力的转变固由于多数饥民之参加,而作风的转变在各种史籍上是认为由于一位“杞县举人李信”的参加 。这个人在《李自成传》和其他的文献差不多都是以同情的态度被叙述着的,想来不会一定是因为他是读书人罢 。同样的读书人跟着自成的很不少,然而却没有受着同样的同情的 。我现在且把《李自成传》上所附见的李信入伙的事迹摘录在下边 。
杞县举人李信者,逆案中尚书李精白子也 。尝出粟赈饥民,民德之 。曰:“李公子活我” 。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 。信逃归 。官以为贼,囚狱中 。红娘子来救,饥民应之,共救信 。
卢氏举人牛金星,磨勘被斥 。私入自成军,为主谋 。潜归,事泄,坐斩;已,得末减 。
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改信曰岩 。金星又荐卜者宋献策,长三尺余 。上谶记云:“十八子当主神器”,自成大悦 。
岩因说曰:“欲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 。自成从之,屠戮为减 。又散所掠财物赈饥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 。杂呼曰:“李公子活我” 。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 。从自成者日众 。
这节文字叙述在十三年与十四年之间,在明史的纂述者大约认为李、牛、宋之归自成是同在十三年 。《明亡述略》的作者也同此见解,此书或许即为《明史》所本 。
当是时(十三年)渭南大旱,其饥民多从自成 。举人李信、牛金星即于此时归,后卜者宋献策陈图识,言“十八子当主神器”,李信因说自成,曰:“欲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以收天下心 。”自成大悦,命更名为岩,甚信任之 。
然而牛、宋的归自成其实是在十四年四月,《烈皇小识》和《明季北略》,叙述得较为详细 。《烈皇小识》是这样叙述着的:
十四年四月,自成屯卢氏 。卢氏举人牛金星来归 。又荐卜者宋献策,献策长不满三尺 。见自成,首陈图谶云:“十八孩儿兑上坐,当从陕西以得天下 。”自成大喜,奉为军师 。
《明季北略》另述得更详细,卷十七《牛宋投归自成》条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