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关于描述灯的古诗词。( 六 )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
学习需要勤奋 。
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 。
时间就不好掌握了 。
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 。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
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 。
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 。
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 。
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
学习要有主见,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要迷信权威 。
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从此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
洛德·卢瑟福是英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因对元素裂变的研究获得19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他曾断言:“由分裂原子而产生能量,是一种无意义的事情 。
任何企图从原子蜕变中获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谈妄想 。
”但数年后,用于发电的原子能就问世了 。
目前原子能已经成为主要的发电新能源 。
在法国,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种能源的40% 。
无独有偶,在科学大发现的时代——19世纪,当牛顿发现宇宙定律,伦琴发现X射线后,有科学家曾断言:科学的路已走到头了 。
以后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尽量使实验做得更精确一些 。
但不久,爱因斯坦就发现“相对论”,给了科学界一个新视野 。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 。
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
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等,也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 。
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 。
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 。
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 。
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 。
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 。
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
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 。
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 。
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