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二 )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下片“伤情”二字绾结全词唤起终篇两句:“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此九字是以景结情的名句,是船行江中之所见,暗示时间的推移,与开篇两句相呼应,又见出离别之速 。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上述诗词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
三、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 。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史上不乏融情于景,达到情景合一,水乳交融境界的佳构妙篇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 。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
杜牧的《江南春》也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情景合一的经典之作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读这首诗,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江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和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可以说是作品里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接下来,由眼前烟雨迷蒙中的佛寺,使人联想到南朝统治者虚耗民力财力搞神道设教的徒劳和愚蠢,引起嘲讽的心理,这又构成了作品的第二层意思;再从寺院的遗留和王朝的消失,生发出历史兴亡的感喟,是第三层意思;最后,将王朝的兴废同大自然以及人民生活的长存联系起来思考,进而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则又是一层意思 。短短四句话,蕴涵着这么复杂的思想感情,层层生发,愈转愈深 。诗篇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将多层意思全包容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画面之中(如莺啼花开写江南春景,村郭酒旗写社会经济,寺院楼台作为前朝弊政与覆灭的见证,都有鲜明的特征性),内容复杂深曲,而抒情委婉含蓄 。
融情入景的例子,不局限于通篇的情景合一,更多的是一句之中的情景合一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并非花鸟不可爱,只是诗人忧国忧民,所以说“花溅泪”、“鸟惊心” 。“感时”、“恨别”是写情 。一句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又如宋之问《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诗人用南飞雁比喻自己流放岭南的心情,用岭上梅花抒发自己的乡思 。又如李白《太原早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上句写远在边城太原作客的心境,下句写思念新居安陆的情怀 。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 。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 。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就能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
情、景内在联系辨
一、情、景正衬
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
(一)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
(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肆)》:“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
(二)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