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六 )
客行心绪乱,不及洛阳时 。
读罢全诗,我们会跟着诗人的思绪游荡于作品中的深秋异地 。
一会儿是无畔空远的水国,一会儿是扁舟未期 。
有一点难得的乡情却失落于淮水之上,思乡的归梦又疑于郢城中 。
日短夜长,由于触景生情,秋叶的飘落自然联想到寒冬的来临 。
不说是“客行心绪乱”,就是读者的心绪也愁牵于内,无以自拔 。
这说明,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因其丰富的情绪色彩而抓住读者的心,陶冶人的感情,使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了 。
这时候,读者能忘掉自我,不自觉地和作者一起共同参与创作的意识,从作品中获取作者获取过的,感发作者感发过的 。
除了诗人的心绪和欣赏者的参与意识而外,作品本身的形象体系也是构成美感色彩的重要因素 。
这种形象系列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整体的,多元的 。
诗的形象体系要在审美客体、诗人、读者三者的有机结合中来完成,缺一不可 。
这种形象体系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而是一种意象 。
它除了语言的间接功能而外,通常还有诗人主观的意念 。
我们从“意象系列”那里所获得的色彩情绪自然就要比从一般形象那里获得的感受丰富得多
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情者文之经 。
”《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说 。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诗来说,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直接了 。
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
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
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
情、景结构关系辨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
又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
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 。
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 。
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
刘熙载《艺概》中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
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 。
”此语看似寻常,实质从一新的角度,强调了诗歌创作须以具象景物表现抽象时空情思的道理,具有更高的理论概括性,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或“事物对当”之说实相与契合 。
二、先情后景,以景结情“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
- 纸尿裤|有哪些好用的透气纸尿裤,透气纸尿裤排行榜
- 小小角落,大大用途
- 清明节|2022清明节是农历初几
-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字
- 论持久战经典读后感有感
- 增长的悖论读后感锦集
- 《王志纲论战略》读后感摘抄
- 邓论|邓伦十大电视剧排行榜,邓论好看的电视剧排名前十
- 《艺术史导论》的读后感大全
-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