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七 )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 。
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
如(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 。
而篇末“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
又如李益《汴河曲》的结句“风起杨花愁杀人”,就借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遥寄了作者的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政治感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结句“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愤懑、悲痛相互交织的情感,全都蕴含于景语之中,含蓄蕴藉、深藏不露,确实是“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
再如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
暂停征棹,聊共饮离尊 。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
”下片“伤情”二字绾结全词唤起终篇两句:“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
”此九字是以景结情的名句,是船行江中之所见,暗示时间的推移,与开篇两句相呼应,又见出离别之速 。
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
”上述诗词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
三、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 。
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
沁园春这首词的景和情之间是什么关系 古代诗歌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有: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5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与情有以下4种关系: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 。
每一种的代表诗歌举例如下: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感叹 。
3、因情造景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
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
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
4、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
5、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