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八 )


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
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1、以乐景写乐情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
2、以乐景写哀情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
3、以哀景写乐情《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 。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4、以哀景写哀情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
”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 。
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交集 。
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
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
诗歌意象是情和景的内在统一对吗 对 。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
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花福羔凰薏好割瞳公困创作的焦点,也是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
赏析诗词中“景语”与“情语”的关系“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诗人抓住眼前景物的特色,用对照映衬手法描绘出一幅色彩绚烂的春光图 。
江上绿波荡漾,水边一群白色的鸟儿飞舞嬉戏;山间草木青翠,火红的花朵盛开 。
波光与白羽映照,青山与红花相衬,不是白的显得更白,红的显得更红吗?在后一句诗里诗人不直说“红”,而用了一个“燃”字,这个“燃”字隐含着一比喻,把红的状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使人想到那熊熊的火苗 。
这时诗人客居四川成都,无时不想起家乡 。
他看到眼前的阳春美景,自然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想到家乡的一切 。
因为当时兵荒马乱,诗人穷困潦倒,有家归不得,所以后两句便转而抒情 。
诗人无限感慨,叹息这年大好的春光又将过去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家乡 。
这最后一句蕴含着诗人深深的愁思 。
以乐景衬哀情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景写乐情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王夫之对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二者“虽有在心、在物之分”,但在任何真正美的诗歌的创造中,景生情,情生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 。
精于诗艺者,就在于善于使二者达到妙合无垠、浑然一体的地步 。
真正美的诗歌创作,应该“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
王夫之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情景交融的观点,对此作了深入的阐发,在客观上启迪了后来王国维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