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三 )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 。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 。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
(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

【论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 。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
二、情、景反衬
(一)以乐景写哀情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 。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 。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 。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
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 。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 。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
(二)以哀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王维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 。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 。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 。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