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八 )


(译文略)
6、与可厌之 , 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译文:与可很厌烦 , 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为:“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
7、而予以为有道者 , 则非耶?
译文:我认为其中包含着深邃的道理 , 难道不是吗?
8、平居自视了然 , 而临事忽焉丧之 , 岂独竹乎?
译文:(人们)平时觉得自己很明白 , 但事到临头却突然变得糊涂起来 , 难道只是画竹是如此吗?
(二)三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三段课文 , 解决文意问题 , 在翻译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 通过学习讨论 , 老师引导等方式解决问题 。)
二、课文分析(用提问的方式):
1、本文以叙事为主还是以抒情为主?
(学生分小组讨论 , 老师巡视 。)
明确:本文侧重于阐发“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创作思想 , 追述与文与可的深厚友谊 , 以抒情为主 , 兼叙事说理 。)
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明确:文体是杂文 , 是一篇有回忆 , 有议论 , 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
3、文章主旨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 , 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 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 , 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
4、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 , 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分组讨)
明确:记叙了文与可的三件事情 , 一是把求画者之缣素扔地并说拿去做袜;二是写两人以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 , 并忆“筼筜谷偃竹图”之由来;三是追述文在洋州时苏以“筼筜谷”诗引得喷饭满案 。说明了他的高尚风雅 , 请苏轼代画 , 说明了他是一个憨然坦率的人 , 赠诗从侧面说明了他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 。)
三、写作特点赏析
1、运用典故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学生看课下注解 , 弄清典故具体讲的是什么内容 , 归纳有哪些典故?明确: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 “渭川千亩竹”

2、文章在写法上纵横恣肆 , 却文理自然 。
(不拘泥于时间顺序 , 信笔写来 , 形散神不散 , 文章分三段 , 从阐述绘画主张 , 到忆二人交情 , 到说明写作缘由 , 始终以画竹及二人情意为中心点 。)
3、文章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凝练、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