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六 )


三、作业布置
1、复习第
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 识记重要字词语的含义、用法 。
2、思考第二自然段中写了哪些趣事 , 表达了作者与文与可之间怎样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导入
第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与可的相关绘画理论及作者的艺术实践体会 , 第二自然段围绕“画竹”讲了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几件趣事 , 有哪些趣事呢 , 我们一起来看看 。
二、教学内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 我们已了解了这一段的文意 ,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一段讲了哪些内容 。这一段主要是追忆二人在交往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也有三个层次方面的内容,分别是:A、抛缣而为袜(开始至“以为口实”) , 这个故事表明了文与可的性格:淡薄名利 。这一点正是文与可与我密切交往的性格基础 。B、玩笑而送图(从“及与可自洋州还”到“而有万尺之势”)“玩笑而送图”表现文与可与我交往之密切 , 情感之深厚 。这一层还通过两人之间的书信附诗表现了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C、诗引喷饭(从“筼筜谷在洋州”到本段最后)这一层再一次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 一诗引起了喷饭 , 表现了二人之间交往的欢乐之情以及文与可无拘率直的个性特征 。到这里 , 本段即通过作者与文与可交往中发生的几件趣事 , 表现了文与可的性格形象特征 , 即不慕名利、才情过人和无拘率直 , 正是这种交往的欢乐 , 为最后一段表现失去文与可情感的悲痛埋下伏笔 。
第三段: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的内容 。(读完后 , 师分析)这一段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 , 表明了二人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本文运用了桥公的典故 , 形象展示了苏轼与表兄文与可的情谊及文与可死后苏轼的巨大痛苦 。“废卷而哭失声”一句形象表现了苏轼失去朋友后巨大的痛苦之情 。
三、课文总结 。
本文前面两段从“我”与文与可之间的交往出发 , 叙述了在交往中发生的几件事件 , 阐述了文与可关于画竹的理论 , 即“胸有成竹”才会画出好的绘画作品 , 谈到“我”受到文与可启发 , 得到相关艺术实践中的体会 , 即“心手相应” ,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 就需要平时多观察、多学习、多体会 , 避免创作时的无目的、盲目性 , 而运用的两个典故“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也说明了正确实践的重要 , 这些均是从生活中得到的哲理 , 我们应该认真体会它们表达的含义 。文中讲到的与文与可之间的趣事 , 说明了“我”与他之间情谊的深厚 , 正是这些欢乐才反衬出“我”失去他后的悲痛 , 也表现了“我”与他都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 , 都具有率直无拘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