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未来( 三 )


再看一下集装箱颠覆航运业的过程 。有关标准集装箱的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 , 但是要真正推动集装箱的使用 , 需要各个利益相关方——主要是船运、卡车和火车货运公司 , 还有码头——确定标准 , 这并不容易 。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码头的装船工人 , 装卸散装船需要几百名码头工人花上一两个星期的时间 , 散装货船装船时非常危险 , 经常有工人受伤甚至丧命 。此外 , 散装货轮的运量也有限 。而装卸集装箱只需要几个小时 , 运量就会大幅提升 。虽然集装箱明显优于散装货轮 , 但是如果转用集装箱 , 可能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 , 转变首先就会遇到港口工人的抵制 。另一方面的挑战则来自卡车司机 。和码头工人一样 , 在散装船时代 , 任何能运货的车辆都能到码头参与运货 , 虽然集装箱的采用可以让卡车装卸更便捷 , 但是这意味着卡车司机需要花大价钱购买标准的集装箱货车 , 对这些司机而言 , 科技变革带来的痛苦不言而喻 。
航运业很早就意识到采用集装箱会给货运业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 , 但是要真正全面采用这一新技术 , 需要克服来自劳工方面的阻力 。事实上 , 推动航运业这次重大变革的 , 并非创新者 , 而是一位很有前瞻性眼光的商人麦克林——他抓住了一场历史的机遇 。
20世纪60年代末 , 美军陷入“越战”泥潭 , 不断往越南增兵之后需要运输大量补给 。当美军向商界询问谁能提供更有效的物流支持时 , 麦克林毛遂自荐 , 推荐采用集装箱 。而集装箱被证明在一个整合的物流系统(整合了火车、航运和卡车)中最有效率 。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讲完 。大量码头装卸散装船的熟练工人面临失业 , 怎么解决?最终的妥协方案是让港口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效率和吞吐量激增的同时 , 对既有的熟练工人给予保护 , 被称作额外照顾 。这种额外保护规定 , 码头按照集装箱货轮出现之前的工人总数雇用工人 , 即使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人 , 仍然要确保他们不会失去工作 。类似的做法在柴油机车取代蒸汽机车时也是如此 , 英国的铁路在同一时期就曾经规定 , 在使用柴油机车之后 , 仍然在车上设立铲煤工的职位——也就是给锅炉加煤的岗位——即使柴油车不再有锅炉 , 也不再需要加煤了 。两个类似的规定 , 都给那些因为科技变革而失去工作的技术工人提供一个有保障的缓冲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