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独自一人》读后感锦集( 六 )


的确,“评注”或者心得,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个在爱情面前退后一步的女人,审视爱情结束前的过程 。因为拉开了距离——当索瓦若在1930 年11 月7 日这封信的结尾处写道,“明天我会给你写信,我不能再用‘你’这个称呼,我会给你写信,但无法向你说出我在心里向你吐露的一切”,这个距离就已经真实无误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所以能够看清爱情,看清爱情中的(或者说爱情行将结束之际的)男人和女人 。
看清爱情中的男人和女人之后,索瓦若得出的结论是:让我独自一人 。让我独自一人是在两个层面上的宣告:第一个层面是爱情不再,“我”选择有尊严地独自一人,回顾并且正视自己的爱情,否则“我”曾经的爱情就失去了它全部的价值;第二个层面是,作为女性,而且是身患重病的女性,“我”依然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独自一人 。
和所谓的情书不同的是,《让我独自一人》并没有呈现两个男女具体的恩怨情仇 。没有故事,因而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主人公和人物 。“评注”中的“你”、“您”和“我”都没有身份 。除了间或闪现的“疗养院”“ 咳嗽声”“凡尔赛”让读者能够把书中的“我”和生活中的索瓦若联系起来,便再也没有其他与真实生活和真实经历的确切关联 。而事实上,即便这些或许能够追寻的蛛丝马迹指向一个具体的人,指向一桩具体的爱与不爱,它们背后的具体指向说到底也是没有意义的 。究竟是谁,是哪个“学院”里的哪个男人曾经爱过那个叫作玛塞勒·索瓦若的女人?又究竟为什么就暧昧地不爱了,写了信去,说是要和另一个女人结婚 ,说“我们依然是朋友”,这一切其实都不重要 。
重要的只是要知道,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男人女人,在不爱了之后,都要冠冕堂皇地说,我们依然是朋友;是要知道,在爱情的迷雾褪去之后,清醒的女人看到的,是一个失去了光环的男人的样子 。不是谩骂,不是怨怼,不是反击,而是简简单单的“认识”二字 。当索瓦若说,“我很愿意失去理智,但也愿意把握失去理智的那一刻,不断探索意识的边界,直至失去意识 。不应该缺席自己的幸福”时,我们不会怀疑自己是停留在她对于“失去理智的那一刻”的把握之中 。
世间“情”之一字,之所以迷人,大约就是因为即便从所有的情事之中抽离所谓的共同规律——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未必是不可能的事情——都不足以提供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与警示 。它会在不同的情势下、不同的男女间转化为不同的样态 。我们热衷于描述它,无非也就是想知道,人与人之间是否有为彼此提供幸福的可能,以及这脆弱的幸福是如何破灭的 。不是吗?如果没有幸福的体验,甚至,如果爱情只是满足生理上盲目而非理性的需求,人们又究竟为什么要去爱呢?我们有一万种更为便捷的途径能够得到满足 。爱情当中有人,有人的主体存在,有受到语言规定、反过来又影响语言进而影响爱情的爱的经验,于是爱情便成为从真实世界到想象世界的往复循环,成为两个世界互相满足和丰盈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