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简介|周敦颐的生平简介( 二 )


嘉祐元年(1056年) , 改太子中舍 , 签书署合州判官 , 共计五年 。一年后生下长子周寿 。不幸的是 , 儿子不到一岁 , 妻子陆氏便病故了 ,
嘉祐四年(1059年) , 太常丞蒲宗孟从合州经过 , 与周敦颐交谈三日 , 既投缘又深感周敦颐的崇高正大 , 旷达潇洒 。就在第二年 , 把自己的妹妹蒲氏嫁给了周敦颐 。三年后生子周涛 。
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 , 周敦颐从合州(今重庆合川)解职回京 , 正好遇上回京述职的王安石 。他们相互间仰慕已久 , 在京城 , 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 , 周敦颐应邀造访了王安石 。王安石对年长自己四岁的周敦颐充满了崇敬 , 相见恨晚 。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 , 他还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 , 忘记了睡觉和吃饭 。他们这次的聚会和交谈 , 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新的思想的启悟 。
庐山结缘
嘉祐六年(1061年) , 迁国子监博士 , 通判虔州 。周敦颐的好友潘兴嗣 , 知道他要经过江州 , 就提前赶到江州等候 , 在驿馆与周敦颐见了面 , 邀他一起游庐山 。
嘉祐八年(1063年)的5月 , 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 。兴之所致 , 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 。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119字的散文 , 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
执政为民
治平元年(1064年) , 移任永州通判 。
熙宁元年(1068年) , 转虞部郎中 , 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 , 次年移知南康军 。
熙宁三年(1071年) , 转为虞部郎中 , 提升广南东路提点刑狱 。次年 , 领提点刑狱事 。周敦颐在广东提点刑狱的职位上干了不到一年 。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 勤政的他四处巡按 , 足迹几乎遍及广东的山山水水 。
归隐庐山
熙宁五年(1072年) , 周敦颐不幸感染了瘴疠 , 辞官归隐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 , 他将母亲的坟墓也从润州迁来葬在离他居所很近的地方 。他将门前的小溪正式命名为家乡的“濂溪” 。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 。
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中 , 病死于庐山濂溪书堂 , 终年57岁 。
2主要成就
思想贡献
一、哲学思想 。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诚”字 。“诚”是他关于天道、人道、天人合一之道的最高境界的表达 。“诚”主要分为天道本体论和心性本体论两方面 。在周敦颐看来 , “诚”首先是宇宙存在的根据 , 是宇宙的本体 , 即天道本体论 。在《太极图说》中 , 他认为人与万物同样都是二气交感所化生出来的 , 而其源都是太极 , 再由太极推及到了人极 , 也就是把人的道德、人性看成是与宇宙生生过程相同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的过程 , 这样 , 周敦颐便为他的诚的理论奠定了宇宙论的基础 。“诚”所体现的心性本体论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人的伦理道德 。周敦颐如此推重“诚” , 就是坚信人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 。他发挥了《中庸》关于“诚”的思想 , 从宇宙论进而推演出人道观 , 建立了以“诚”为本的伦理道德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