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应当》经典读后感有感( 七 )


在同一时代的东方,周立国之后,实现了分封制度,在此制度下各国封国的侯经过世代的累积开始积聚实力超越周王的管制,当时的农业生产率的提升,文字及官吏系统的发展,让各侯国间出现了一批往游于各国之间的“士”,他们是平民中的佼佼者,也是贵族中有思想者,他们彼此交流思想、碰撞观点,他们可以游走于不同的侯国间,称述自己的思想,套取属于自己的现实利益 。
儒家在这里是复古派的代表,一心想要恢复周礼,进行尊卑有序的社会改造,孔子和孟子都提倡通过构建强大的个人精神世界,也就君子人格来施行仁义的治理 。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并不允许儒家来施行这样的理想主义 。
和儒家相反的是道家更强调自然,因为在道家看来儒家那套仁义观念,只会带来它的反面就是假仁假义,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强调顺应,在哲学的概念基础上,道家要比儒家更加牢靠一些,因此在宋明理学中可以看到儒家将道家本原的思想融汇进来,完成了儒家和道家在士大夫人格体系中的统一 。
最终结果分封制乱局的思想流派是法家,其它的思想流派都强调人的应当性,可是法家强调人的必须,在法家看来人只有依靠群体也就是国家才能生存下来,同样的内部团结的保障就是要接受必要的惩罚和奖励,个体只有执行的义务,法家将人的必须发挥到了极致 。其成果就是帮助秦国统一了东方六国,可是就像前面所讲的关于暴力的悖论,秦王朝存在了十五年,灭亡在暴力之中了 。
作者还细致的讲述了第二次反思的思想发展历史,读来很有启发,限于篇幅不再介绍,读者自怡为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