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与颛顼|颛顼与共工之争( 三 )
因为当颛顼登上历史舞台之时 , 共工氏早已是一个煊赫的古族了 。共工氏居共 , 以共水得名 , 其地即今河南辉县 。早有研究者指出 , 黄河在上游时水势尚小 , 流经山间或受黄土高原紧束 , 不能成大患 , 流至豫东 , 落到平原上 , 又受纳了洛、沁、淇、共等支流 , 奔腾冲击 , 常成大患 。共(辉县)在古黄河从西转向东北流的北岸 , 属于河患多发地区 , 世代居于此的共工族是一个世代与水作斗争 , 并积累了一定治水经验的古族 。据文献记载 , “共工氏以水纪 , 故为水师而水名” , 举共工氏之伯九有也 , 其子曰后土 , 能平九土 , 故祀以为社” 。这都说明共工氏与水的关系密切 ,并因治水有一定成绩而享有威望 。“伯九有” , 意味着他在一个地域广阔的部落联盟或联合体中居于重要地位 , 其中一任领袖由于 “能平九土”的重大功绩被后世祀为后土——社神 。古文献中还记载了共工氏的衰亡 , 即“昔有共工自贤 , 自以无臣 , 久空大官 , 下官交乱 , 民无所附” , 所以后来周代统治者总结历史兴亡教训时, 将其归纳为“久空重位者危” 。总之 , 早在与颛顼发生大战以前, 共工氏首领已居于一个金字塔式权力机构的顶端了 。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还很低 , 治水的方法很原始 , 主要用 “堕高埋庫”的办法 , 当气候比较干燥、水患不大时 , 铲高垫低法尚能起一定的作用 , 但随着距今4700?4000年间气候波动时期的到来 , 由于水患增多、增大 , 旧法已难以奏效了 , 更兼共工氏领袖人物抛弃氏族民主制度 , 集权于一身 , 自以为是 , 拘守旧法 , 不能有效防治水患 , 导致内部矛盾及与其他部落矛盾激化 , 这就是文献所载共工氏“塞防百川、堕高埋庫 , 以害天下 , 皇天弗福 , 庶民弗助 , 祸乱并兴” , 也是颛顼与共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之一 。
另一方面 , 颛顼之地——帝丘即今河南濮阳 , 在古黄河东岸 , 与在河西的共(辉县)直线距离不足200公里 , 却靠近下游 , 古黄河自辉县折向东北流 , 经今浚县、滑县东向直冲濮阳 , 再折向北流 , 所以帝丘也是易受水患的地方 , 而且共工氏治水屡屡失误 ,首先受殃及的便是帝丘 , 所以随着水患增多 , 与上游共工氏的矛盾日益加深 。不仅如此 , 作为成年后才回到祖居之地的颛顼 , 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必须有战功 , 因为这是崇尚武力的时代 , 而共工氏正处于天时人事交互震荡 , 内外矛盾日趋尖锐 , 开始走向衰落之时,因此颛顼发动了与共工“争为帝”的争雄战争 。
战争进行得十分激烈 , 据文献记载 , 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 地维绝 。天倾西北 , 故日月星辰移焉 , 地不满东南 , 故水潦尘埃归矣” 。自视很高、目空一切的共工氏首领面对颛顼挑战十分恼怒 。很可能是不顾一切地利用治水积累的经验 , 借洪水反击颛顼 , 有研究者认为 , 文献记载“共工振荡洪水 , 以薄空桑”的“空桑” , 就是《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说的颛顼“实处空桑”之地 , 在帝丘西南 , 所以上述记载反映了共工曾利用洪水冲淹黄河故道西南的空桑沃野 。呼风唤雨、希望启动自然力为自己助阵 , 已经出现在黄帝时的战争中 , 但那时还只是巫术和幻想 , 而 共工氏已积累了高地铲平、低地垫高、防障河水、决开积水等所 谓“堕山”、“崇薮”、“防川”、“窦泽”等治水经验 , 完全有能力以邻为壑 , 引水冲淹空桑 , 却造成了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 , 给后世留下“天倾西北” , “地不满东南” , 这种天塌地陷的记忆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锦集
- 三金|三金算彩礼还是算赠与
-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降低期待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模式
- 筐出未来-过去与现在
-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的读后感大全
- 美丽心灵
-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字
- 《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