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如何误导了我们读后感精选( 二 )
首先,在我们了解的众多数据中,有一些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其数据本身也是客观有效地能够展示客观事实,比如我们了解的统一度量衡下的长度与重量等概念;但有些数据从概念本身就是由人类主观意愿创造的,比起衡量客观事实,它们更接近于一种价值判断,例如BMI、IQ、GDP等,是否IBM指标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健康程度?IQ就能代表一个人行为处事的能力?GDP就代表了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
当然不是这样,这样的前提是我们将数据作为了唯一准确的衡量指标,然而,数据的存在就是我们在衡量这件事的时候,抛去了所有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因素,这注定是存在片面性的 。桑内·布劳在书中距离了曾经在军队中进行的智商测试,最后测试的结论是黑人的智力要低于白人,这在如今看来当然是一个令人哗然的结论,但在并不善于处理数据的时代,这个结论却曾经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要引发国际政治问题 。
其实很明显的事实是,对数据的统计标准与统计方式等等因素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定,同时对于统计结果的分析方式也会影响结论的构成,在《数据是如何误导了我们》里,桑内列举了许多相关的案例,并对其中存在固有思维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分析列举,在对数据案例的实践过程中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数据GDP,GDP指国内生产总值,其数据基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如今,GDP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但谁有会知道最早提出GDP概念的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并不赞成GDP就衡量了经济繁荣情况,因为这其中有太多非国民经济的直接因素参与其中,而且另外一些能够代表经济繁荣程度的非数据指标被排除在外,这些都导致了数据所代表的定义并非同我们想象的一样 。
有时候并不是数据出错了,而是我们分析理解数据的方式出现了问题,所以数据才会将我们带到一个未知之地 。有时,一个数据的分量太大,也会影响我们对它的认识,就如同古德哈特定律所说:如果一项指标一旦变成了目标,它将不再是个好指标 。这些都会改变数据本身的客观性 。
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更要理性地面对纷繁复杂的分析数据,这些数据一定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决策,但它们并不一定就是那个正确答案,读完这本书,更应该认识到在众多数据背后,我们仍旧通过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普通人,有时候能用语言描述的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加重要 。
《数据如何误导了我们》读后感(三):《数据如何误导了我们》:擦亮眼睛,正视身边那些耸人听闻的数据
- 视听大数据|2022年2月5日至2022年2月11日中国视听大数据收视率排行榜
-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读后感摘抄
- 电视柜|电视柜如何选择尺寸
- 石家庄|2020石家庄哪个区人口最多 石家庄各区常住人口数据出炉
- 德祐的门店复制模式——如何快速培养人才? 薄荷曼哥
- 如何看出一个女生慢慢不喜欢你了
- 中介|中介如何知道你跳单了
- 别让期望误导了感知
- 如何阅读德里达读后感精选
- 如何阅读福柯的读后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