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如何误导了我们读后感精选( 六 )


然而,数字标准化、大规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这三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并不总能被永远正确地执行 。一旦出错,往往就会导致严重的错误,这是数字的坏处 。作者用智力测试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数字的局限性:数字背后隐含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并非所有事物都能被量化;衡量同一件事的方法有许多种;有很多事情数字并不会告诉我们 。
我们测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时,需要借用智商这个抽象的概念 。为了测量智商,首先需要对它进行标准化,也就是需要研究者去选择一些测量智商的指标 。这样操作的后果是,测量得出的数字可能是客观的,但在标准化背后的人为决定,则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导致测量出来的结果与客观真实情况可能相距甚远 。
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或口径来测量同一个概念 。比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曾将“饥饿”定义为:一个人在一年内摄取的卡路里过少,即为营养不良 。2012年,FAO又提出了另外一种定义的饥饿的计算模式,最后得出的数据也不一样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全球饥饿人数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增长或减少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也就是说,“饥饿”的情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定义“饥饿” 。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智商的例子里 。在过去几十年里,智力测试的内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新一次 。这就出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人类的智商在19世纪是逐渐升高的 。而这个结论的荒谬之处在于,如果用当前的衡量标准重新计算,那么,前几代人的得分都在70分附近,而这个数值意味着智障 。
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反复强调,之所以不要盲信数字,还因为如何解释数字背后的意义,取决于数字使用者的理念或需求 。2017年,烟草巨头菲莫公司曾宣布每年向一个名为“无烟世界”的基金会捐资8000万美元,由于烟草业与公共卫生之间存在的根本利益冲突,此举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强烈反应 。因此,作者提醒我们,数字不等同于事实,数字只是我们理解现实的一种工具 。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数字,才能避免被数据误导呢?作者在揭示获取数字的调查统计过程中可能犯的6个关键错误(第三章)后,提供了几个鉴别数据是否可信的方法:(1)问问自己:”对于这个数字,我的感受是什么?“,因为那些容易引起人们有所感触的数据更容易被滥用 。(2)多动一下鼠标,继续深入调查 。(3)接受数字的不确定性,数字只能显示一个大致的轮廓,那些固守信念的人永远不会接受新的信息,也不是好奇心很重的人 。(4)警惕数字背后的利益冲突,先弄清楚,这份数据是谁提供的?数据的结果与此人存在利益关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