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儿中的乡愁

年俗儿中的乡愁
文章图片

一花一草一木,那山那水那人 。因分别而产生距离,因距离而彼此惦念,因惦念而相互守望,因守望而发现美 。于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或深或浅或浓或淡地缠绕卷裹着漂泊疲惫的心灵 。于是,有一种萎靡不振的心绪叫做相思,有一种迫不急待的相思被称作乡愁 。
每到佳节倍思亲 。中国最隆重的节日非春节莫属 。这种启自殷商时代的族群文化,深深烙下黄河与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印记,承载着华族对天、地、人神的敬畏与信仰 。因此,从王庭到牖门,虔诚的祭祀与祭祀后的载歌载舞,依然在千年以后的中华大地倾情回放 。
乡愁来袭,离家在外的中国人组成了世界上一支规模庞大的迁徙大军 。他们归心似箭,选择的交通工具五花八门 。他们迁移的路线非常清晰,目的地非常明确 。家成为这场声势浩大的人口流动的唯一方向 。历尽路途中的雨雪风霜,遍尝到家前的千辛万苦,带着抵近家园的兴奋,品味着回家的甜蜜与幸福 。
在同一个地球上,除了秋去春来的候鸟、水体中鱼族的生殖洄游与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大迁徙,应该没有哪一个族群,因为一个节日,让一个泱泱大国自上而下地动员起来 。我非常关注关于春运的相关报道,震憾于机场车站码头上攒动的人潮与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摩托车大军 。尽管旅途遥远,尽管一路风尘,尽管疲惫不堪,但提到回家过年,人们从内心绽放出的笑容,足以温暖即将逝去的这个冬天 。
“春运”这个热词,绝对是二十世纪中国农民工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而一个春字,就足以让人想望,让人品味,让人兴奋 。而生活中的第一缕年味儿,似乎也是从春运急切的脚步声中,从一张张或紧张或轻松的面孔上,从一个个沉甸甸的行囊里得到悄然释放 。这种释放艺术地化解了焦虑与躁热,又巧妙地营造出渐近渐浓的节庆气氛 。
【年俗儿中的乡愁】乡愁是灵魂深处的伤口 。曾在无数个月明之夜,对着故乡的方向,眼含泪水悄悄舔噬……如今,漂泊的灵魂被托运回故乡,疲惫的步履再次将荒芜的庭院唤醒 。拆掉钉在门窗上的木板,从里到外为远道归来的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接风洗尘,擦拭一件件熟悉而陌生的家什,清点一件件陌生而熟悉的旧物,心中翻滚着睹物思人的百转千回 。
关东人过年讲究丰足 。繁体的丰字难写也难认,可我觉得金文的那个最有趣:上面是一个人把两束麦捆挑进谷仓 。我愿意把外面那个“U‘形框解读为谷仓而不是院子,因为谷仓比院落更能表达中国人的价值取向,谷仓在某种意义上是小康的符号 。下面是一个豆子底 。麦和豆,寄寓着我们先祖对农耕文明认知的底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