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大屠杀的读后感大全

现代性与大屠杀的读后感大全
文章图片

《现代性与大屠杀》是一本由[英]齐格蒙·鲍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87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
《现代性与大屠杀》精选点评:
●大屠杀能够发生,并非反犹主义,而是理性的文明社会,是无上的科学,是高效的官僚体系 。前现代的群众暴力固然可怕;但现代社会的全面冷漠更让人毛骨悚然 。极权政府园丁让群众生活在无杂音,无武力的环境中,也意味着所有的暴力皆集中于威权 。犹太人被步步剥夺作为人的资格,民众出于利益考量而缄默 。对于官僚,道德是确保犹太人能全数运送到毒气室;对于科学家,道德是优化毒气室工艺 。技术遥控使受害者无名化,消除了杀戮从事者的道德负担 。我思考赫希曼的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利益驯化了欲望 。然而利益考量也削弱了道德力量,使我们纵容暴行的发生 。尤其在中国,一个拒斥多元化的国度,没人知道盛世之下潜藏着什么 。道德不能消亡,必须牢记列维纳斯的话,“我们为一切负一切责任,在一切人之前为一切负责,而我的责任超过了其他一切人 。”
●2017年已读118:鲍曼将大屠杀置于现代化背景之下,反思现代化与大屠杀的关联、大屠杀何以发生以及大屠杀中的道德缺席等一系列论题 。诚如作者所说:“没有现代文明,大屠杀是不可想象的”,大屠杀是现代化的技术成就,也是官僚体系的组织成就 。而关于大屠杀中道德冲动的沉寂与道德自抑的悬置,倒可以和阿伦特对照着看,它阐释了“平庸的恶”何以成为可能,但对鲍曼和阿伦特一再强调的思考与道德的完全缺席,我还是持保留态度,这一点可以参看《奥斯维辛》中纳粹行凶者的自述 。另外,鲍曼虽然反驳看了阿伦特提出的“如果没有犹太委员会与纳粹的合作,受害者的数量将会减少”这一论点,但也并不否认正是犹太委员会为纳粹提供了诸如管理、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委员会在其中的腐败 。翻译有点佶屈聱牙,译者很喜欢用各种多定语长句,扣一星 。
●前几章的翻译减一星
●从最丑恶中,见人的现代本质及起源
●此书语言极为晦涩
●P53:译者怎么连“零和游戏”都能译成“得失所系的赌戏”?有没有常识???校对的良心呢???
●社会学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尽管史料的缺乏使得部分结论无法说服我 。翻译照搬英文句式,支离破碎 。
●2017第58本,大屠杀的产生有赖于现代性的产生,现代性有距离的社会生产,它削弱了道德责任的压力;技术责任替代了道德责任,有效掩盖了道德行动的道德意义;区隔和隔离的技术使人们淡漠那些应当受到道德评价以及道德刺激而反应的他人所遭受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