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大屠杀的读后感大全( 四 )
从被害者角度分析主要是操纵规划与资源,引导被害者的理性选择有利于统治者 。
再深入思考下去,“大屠杀”模式融入苏俄人民的生活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同样是对权力具有垄断地位,普京政府所构建的目标是“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例如西方国家曾谴责普京政府耗费大量资金管控与引导言论 。虽然“言论自由”被写入《宪法》,是每一个人的共识,但是在这个口号下,政府作为权威机构一切行为也很容易被“合法化” 。细分下去可以具体到审查部门对网络的监管 。互联网拉开了人与人物理上的距离,直接导致了审查员的删帖行为作用于网络文字而不是发帖人本身 。再加上岗位的高度分工,“审查员”只是规则的执行者而不是制定者 。两个因素削弱了道德上的冲突,每一个人不过是这庞大的审查机器中一个小小的零件 。还有就是对于工作岗位而言,追求的是高效,工作被量化与考核 。进而对该机构中的人而言所承担的技术责任要远大于道德责任,从而在这个机构中工作的人和即将进入的人都是心安理得的 。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遭受的手段更是多样的,但是成功引导了民众选择保持缄默,在各自的安全区活下去 。
整个“大屠杀”事件可以概括为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被谋取私利,制度之恶会引导个体变得残酷,而现代性是整个事件的必要条件 。为防范此类事件,作者在书中提到多元化社会和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对他人负责 。对个体来说,我还想补充一点要拥有自由且独立的思想 。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五):鲍曼与阿伦特 补注
【现代性与大屠杀的读后感大全】暴行发生在一个典型的韦伯式的现代社会 。官僚体系下的道德自抑,细致的劳动分工与对于受害者的非人化处理 。对象非人化与积极的行为主体的自我评价相互促进 。科学的价值无涉,最终使得技术权力对于道德压倒性抑制 。工业社会的道德盲目。事实上,在执行过程中所挑选的人员都被禁止掺杂个人的道德情感,包括残忍的性情 。因而能够符合唯一的道德标准,即高效率 。犹太人的忠诚自律 。概念化的犹太人—— 粘质。伴随着标签化和严格限定的目标,犹太群体与其他人的鸿沟不断加深,随之而来的群体性的社会冷漠 。犹太人被驱赶到道德责任所触及不到的他者之外 。即中间地带的虚无 犹太和纳粹的倒置 反犹主义与制度性消灭并不存在天然的亲和力,但种族主义却始终隐于现代社会之后 。大屠杀并没有对我们自我理解的历史进程产生实质性影响,其发生的环境并没有改变,甚至更加有利 。当作极端性的偶然事件 。将大屠杀与人类历史上的众多极端暴力事件混为一谈,抹杀了现代性在大屠杀中的极端要性,也缺乏对其中高效率的足够重视 。现代社会是一个园丁式的追求完美的设计,而在屠杀者看来,种族灭绝是清除掉杂草的方式,这是一种创造而非毁灭 。暴力并没有被文明社会消灭,而是被驱逐到边缘地带,随之而来的是暴力的集中与再生产 。从而使得暴力的理性化运用成为可能 。国家对于社会的绝对凌驾与政治民主的缺席 。无疑使之成为可能 。犹太精英所扮演的所谓凝聚性角色,为官僚系统提供了富有秩序的压迫对象 。被害者被淹没在权力系统中,并广泛承担义务,理性目标 活下去 。沿着纳粹所规定的游戏规则继续生活 。受害者的理性成为凶手的武器 。米格拉姆则告诉我们,权威的存在使得人们在固定情境之下的序列化行为产生残酷的倾向 。“在理性与道德背道而驰的系统中,人性是最主要的失败者 。” 而阿伦特的问题在于这样群体性和制度化的恶之下,个体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 。审判是否是胜者对于败者的报复 。如果不是,那个广岛或者古拉格当如何 。这种相对主义的建立在社会共同体上的道德律令,在面临一个完全倒置社会会处于无法消解的尴尬境地 。大屠杀的概念性解读,对其本身知之甚少 。我们不能再设想我们对人类文明有着全面的把握,那些熟悉的令大屠杀发生的特征并没有消失 。而希望似乎在于创造一种跨越理性逻辑的道德规范 。
- 神兽|中国十大传统神兽,中国神兽有哪些
-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锦集
- 三金|三金算彩礼还是算赠与
-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降低期待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思维模式
- 筐出未来-过去与现在
- 《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的读后感大全
- 美丽心灵
-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100字
- 《弗洛伊德的躺椅与尼采的天空》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