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读后感锦集(11)


实际练习效果:我对自己说:“你还那么小,当时一定是难过和恐惧的 。”按照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承认现实能激活大脑顶端的皮质层,会分泌出舒缓的神经递质,让更低等的“爬虫脑”镇静下来,一切变得可控 。
二、关联(Connect)
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无暇顾及家中的幼儿,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孩子不止你一个,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 。有次在酒桌上就遇到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他是寄养在新疆祖母的家里,12岁才回到父母的身边 。谈到这段经历,两个人感慨万千 。也就是说,那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任谁也无法抗拒这种现实 。而且,那时候的父母普遍也没有储备更多的育婴知识,也没有学习过儿童心理学,没有意识到孩子寄养潜在的弊端,不是他们故意所为,也不是不负责任,甚至这也是他们再三思考之后做出的最万全的办法 。毕竟,那个年代每天能吃饱肚子也是一件人人羡慕的事情 。这样看起来,被寄养这件事是可以被原谅的 。
实际练习效果:寻求关联和归属感是人类的天性,当我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人生经历的时候,我不再觉得自己孤单,我知道自己只是那个时代某个群体中的一员时,内心不再觉得孤单,心里的委屈和落寞瞬间找到了归属感——我给予了自己安全感 。
三、友善对话(Talkkindly)
“你目前的情况已经很好了,生活和工作中,你的幽默、细致、稳重和谨慎实际上也为你赢得了好的人际关系,赢得这样的品质标签也算是成功的人生 。出现目前的情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你有这个能力和精力,你一定会度过这个难关的 。”
实际练习效果:运用第二人称“你”与自我对话,比运用第一人称“我”更能有效地唤醒大脑的关怀回路,产生更为强烈的自我支持,取得更有效更具安抚的效果:人们进入“自我观察”阶段时,人格就能从自我认知思想的漩涡中解放出来,放下让治愈成为可能 。
通过一系列练习,我从根源上找到了个人性格缺陷的问题,安抚了内心的小孩,也以更成熟的角度重新审视当时的处境,原谅一切可以原谅的人和事,感恩所有陪伴我成长的亲人,最终与童年那段不愉快的经历握手言和 。
从以上个人体验来看,ACT自我关怀方法让我更清醒地明白一个道理,这个世界的发展果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我们所有的痛苦来源就是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在以自己的意志抗拒自己无力抗拒的事实 。这样的现状更激发了我去学习、掌握一种接纳自我、完善自我的思维角度和方法,从而具备在任何变故面前保持理智、冷静的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表达出“接纳”在生命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