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读后感锦集( 九 )


人生从来不缺苦难,但你如何面对?却是一道难题 。
通过阅读《接纳》这本书,掌握了ACT疗法的运用,学会接纳,相信你会顺利得出这道题的答案 。
每只丑陋的毛毛虫,最终都变成了美丽的蝴蝶 。这是最好的接纳的一个例证,在变成蝴蝶前,毛毛虫要作茧自缚,把自己困在茧里面,变成蛹,任何挣扎、任何抗拒都无用,只有顺应、接纳当下的困境,然后平静等待那破茧成蝶的美好时刻 。
有一句话说得好:“人应该拥有两样东西: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希望之灯,一扇长开的窗——接纳之窗 。”
当你在人生旅程中,勇于接纳,满怀希望,过去的那个你,已经实现了人生的蜕变,一个更好的你,在路上,以终为始,奋起前行 。
《《接纳》》读后感(五):因为这本书,我回到40年前,拉起一个小女孩的手
她一个人蹲在藏字游戏的田字格前 。周围没有一个小伙伴 。
我问她:只有你一个人在玩吗?
小女孩低头摆弄着泥土里藏起来的那个字,说:是啊,今天是礼拜天,莉莉被妈妈接走了,小芬也是 。
我没有问她,为什么妈妈没有来接她 。
因为我知道,她妈妈在外地,这里是她外婆家 。我也知道,这个时候,小女孩的心里是嫉妒的、落寞的、也是委屈的 。
“让我来看看你藏的什么字好吧?”
“好呀,猜对了就轮到你来藏,我来猜 。”小女孩眼睛亮起来,像放养了一群小星星 。
我摸索着比周围泥土松软的部分,一点一点试着找出一个字的走向 。我十个手指头的皮肤对这个藏字游戏记忆深刻 。这是我熟悉的游戏,
这天,我和她做猜字游戏,跟她说妈妈是因为忙工作,没法看护她才送她来外婆家的,而且也是外婆家的条件好才放心她在这里的,等到六岁你可以上学了,妈妈就来接你回家了 。
“真的?你怎么知道的?”小女孩一扫最初见到的那种落寞和拘谨,声线高扬着问我 。
“真的,我就是知道 。”我微笑着,以肯定的表情看着她 。
直到我紧紧拉着她的小手,来到台东区清河路48号的门前送她回家的时候,我一直这样微笑着看着她 。
是的,这个小女孩就是3-6岁的我自己,我就是选择了那三年中的某一天来看望那时候的自己 。
以上就是我在阅读美国艾希莉﹒戴维斯﹒布什的著作《接纳》一书第六章“接纳过去”的内容时,按照她推荐的“场景再现”的方法所做的“时间旅行”练习 。前情是有一天我在学习武志红心理课程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自己讨好型性格来源于童年寄养在外婆家的那段生活经历 。因为当时母亲事前没有做好我的心理疏导,没有告诉我那只是暂时的寄养,等我上学的时候就接我回家 。两个人像往常一样回到外婆家,午睡醒来的时候,我找不到母亲,然后不知道谁告知我妈妈已经走了,我今后就要跟着外婆生活了 。这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件惊慌无助的事情,以至于多年以后我即使返回自己的家庭,有一次和哥哥争吵,我对他说我是捡来的说法也一时没有了底气 。母亲虽然不定时去看望我,每次也是选择在我睡觉时悄悄离开,虽然当时她是免去了分离的痛苦,可是每次醒来后就找不到妈妈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讲无疑又是一个惊慌无助的现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日后形成的讨好型性格大概率就是起源于童年的那段“创伤性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