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怎么写?( 二 )


今天 ,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 , 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 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 , 去瞻仰一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 , 明确发言人 , 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 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
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 , 受物之汶汶” , 也不愿“以皓皓之白 , 蒙世俗之尘埃” , 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 , 不苟合 , 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 , “宁赴湘流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 , 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 , 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 , 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 , 要“与世推移” 。当“世人皆浊”时 , 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 , 当“众人皆醉”时 , 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 , 不要“深思高举” , 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 , 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 , 渔夫只是“莞尔而笑 , 鼓枻而去” , “不复与言” , 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塑造这一形象 , 对屈原来讲 , 具有衬托的作用 , 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附:【板书设计】
屈原—— 宁为玉碎 , 不为瓦全 人生哲学
渔父—— 明哲保身
比喻—— 形象化 具体化 说理方法
反问—— 强调坚定的决心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 , 来往於江潭之间 , 在水边且走且叹息 , 看起来憔悴枯瘦 , 一副病态愁容 。渔夫看到了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麼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 , 只有我是清白的 , 所有的人都昏醉了 , 只有我是清醒的 。所以就被放逐了 。」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著拘泥於外物的 , 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 。全天下都污浊了 , 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 , 为什麼不跟著饮酒享乐呢?为什麼要思虑得那麼深远 , 表现得那麼清高 , 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 , 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净才穿上 。怎麼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 , 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 , 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渔夫微微一笑 , 敲击著船板要离开了 , 一面唱著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 , 可用来洗我的帽带 , 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 , 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离去了 , 不再和屈原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