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和思考论文如何写?( 七 )


顾到了共性,却忽略了个性,想要面面俱到却失去了针对性,达不到需要的深度 。没有侧重,流于表面,解决不了问题 。
2、这种灌输式的培训形式,过于呆板,所学理论悬于空中,无法应用于实践,而辅导员工作主要是日常工作,机动性较大,处理和解决的都是随机事件,所以这种学习形式不能满足辅导员的需要,无法引起学习兴趣 。
3、教育部目前只公布了21个培训基地,负责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高级研修的任务 。同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2010年完成全省高校辅导员的轮训工作,而辅导员数量相对较多,所以每次参加培训的辅导员都有几百人,这就存在着“大锅饭”问题,大部分辅导员参加完培训,彼此之间仍然形同陌路,更不要说交流了,浪费了这样一个沟通研讨的好机会 。
4、缺乏长效性和连贯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训的后续支持 。脱产培训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这种培训容易与实际相脱节,学员们短时间内会对培训的内容保持一定的热情,但不久之后就会消退,回归原样 。而基地培训每次仍然在重复同样的培训内容,没有反馈,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
正是以上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基地培训效果不理想 。
三、方案与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高校辅导员培训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培训理念指导下,建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培训体系,使高校辅导员基地培训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
第一,设计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培养计划,将培训内容模块化,分成育人理念教育、知识理论学习和学生工作管理等模块,每个模块里再分成具体的课程,由专业教师任教,设立课时和学分制,规定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学员可在参加培训前,在自己感兴趣,又对自己今后工作有帮助的模块中,选择相对应的课程,即所谓的“选修课”,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规定达到一定课时和学分的学员给予毕业证书 。这样不但解决了由于培训时间短,很多内容来不及安排的尴尬处境,又使得学员们学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既考虑到了全面性,又不失针对性 。
第二,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讲座讲授为主,将案例分析、实践模拟、情景再现、专题讨论、经验交流、现场教学、拓展训练等生动的形式融合到教学过程当中,让辅导员们参与到教学中来,集思广益,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任课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样既促进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又对所学知识有了感官上的印象,记忆更加深刻,同时,也增进了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