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研究》读后感100字( 三 )


前者是郭沫若先生对屈原的身世、作品的梳理,对其作品的解说,从历史的角度总结当时的时代特征,并在此的基础上,对屈原的思想进行分析,突出反映其以人为本的文艺观;
后者,则用白话诗来再现《楚辞》,虽然不一定现代人会喜欢,但还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郭沫若先生的学术研究进展和具体观点背后的时代印痕 。
在我看来,《屈原》的剧本或《屈原的研究》,不仅在国家、在民族存亡继绝的时候,才需要去写、去研究,即使在和平时代也需要去写、去研究 。因为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已国家的人民,是设有时间性的,是不受时代的局限的 。
《屈原研究》读后感(三):《屈原研究》:屈原是一个世界奇迹
屈原是一个世界奇迹!
这句话是余秋雨先生说的 。之前读余秋雨先生的《北大授课》,第十七课《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中,余秋雨先生和北大学生探讨的就是屈原 。
为什么说屈原是一个世界奇迹,余秋雨先生列举了四个“奇迹” 。其中,第四条是这样说的——虽然有那么多人在祭祀他,但是能够读懂他作品的人却少之又少,大家其实是在祭祀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人 。
细想之下,的确如此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并且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在这个纪念屈原的日子里,人们争相互道“端午安康”,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祈福祭祖 。然而,大多数人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知道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知道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余下的,知之甚少 。
讲到了解屈原、认识屈原,必须要提到郭沫若先生 。1942年,郭沫若先生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5幕话剧剧作《屈原》,足见郭沫若先生对屈原的认识之深刻、解读之细腻 。剧作《屈原》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先生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
郭沫若先生曾坦言:“屈原是我最喜爱的一位作家 。”
郭沫若先生一生都未曾停止对屈原的研究,从屈原的身世、作品,到屈原的时代、思想,郭沫若先生细腻客观地解读屈原,并不因为屈原是自己最喜爱的作家而有所偏颇 。比如在《屈原的时代》一文中,郭沫若先生提出自己对屈原的责难 。
郭沫若先生问,他(屈原)既有自杀的勇气,为什么不把当时的民众领导起来,向秦人做一殊死战?紧接着,郭沫若先生就这一责难给出了自己的分析见解 。不得不说,郭沫若先生的责难的确有一些道理,但也必须要承认屈原并不是“全才” 。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曾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屈原的变法得到了楚怀王的大力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弱世族与贵胄“痼疾”的作用 。然而,随着楚怀王客死秦国,楚顷襄王继位,屈原第二次被流放 。这时的屈原大约四十三岁,直到屈原六十二岁投江,在这十几年的流放中,屈原创作出了大量丰富、优秀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