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德教育的诗词 李清照的文学常识( 十 )


1959年10月13日,虚云因患噎膈慢性消他不良症在真如寺圆寂 。虚云一生,习禅苦行,以长于整顿佛教丛林,兴建名刹著称 。虚云不仅在东南亚诸国蜚身佛坛,在北美大陆也有一定影响 。1982年,美国纽约佛教禅宗中心为他修建纪念堂,将其传记用英文刻于石碑 。虚云平生所作诗歌偈赞甚多,已选三百九十首,编为《虚云和尚法汇》,由香港佛学书局出版 。其余记载其生平事迹的有《虚云和尚事迹》、《虚云和尚年谱》、《虚云和尚画法集》等 。
太虚大师(1890-1947),浙江崇德(今并入桐乡)人 。俗姓吕,本名淦森,出家的示名唯心,别号悲华 。清光绪三十年( 1904),披剃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同年礼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 。光绪三十四年,入南京祗洹精舍从杨文会学习佛学 。1911年出任广州白云山双溪地住持,并组织僧侣教育会,自编讲我,进行讲授 。1913年全国各省占寺夺产之风甚炽,僧界陷于纷乱 。太虚与仁山等人在南京创立中国佛教协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主张改革佛教,首改镇江金山寺为佛教大学,自办学校以的抵制“庙产兴学”风潮 。旋以“金山寺事件”而告失败 。寄禅圆寂后,在上海静安寺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太虚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说 。大声疾呼佛教改革以自救 。后又连续撰文宣传佛教革新运动,要求建立新的僧伽制度以顺应时代发展 。1917年后,太虚先后创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招收青年学僧,培养佛学人才,并考察日本佛教,历游英、法、德、比、美等国,弘扬佛教 。还分赴鄂、川、闽、晋、苏、浙、赣、粤、黔等地宣扬佛法;并从事撰述 。抗日战争期间,太虚发起组织青年护国团僧侣救护队等,又率领中国佛教访问团,出访缅甸、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诸国,借以联络同教感情,共同反对日寇侵略,宣示中华民族为独立生存与公平正义而奋斗 。抗战胜利后,担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常委,于镇江焦山筹设会务人员训练班,以全国佛教进行整顿 。1947年,太虚圆寂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轩 。其著述甚多,后由弟子们汇辑成《太虚大师全书》行世 。
《全书》是中国佛教近代以来承先启后的一部巨著,共700余万言,分为四藏二十编 。全面反映了太虚多层次的佛学思想,举凡佛法的体系与纲要、僧伽制度的改革与培育、唯识思想的融贯与弘扬、人生佛教的揭示与提倡,以至时代思潮的批评与会通等等 。无不包含在内 。
太虚大师一生,主要以僧伽制度改革与唯识学阐扬而卓然名家 。《全书》中涉及僧制改革的主要文章有:《整理僧伽制度论》、《僧制今论》、《建僧大纲》、《菩萨学处》等,集中体现了他革新僧伽制度观点的整个演变过程 。1915年至1947后,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太虚为革新重整中国佛教制度所作的设想与努力,在上述文章里得到了全面的反映 。
经过“金山寺事件”使变革佛教的运动一开始便受重挫之后,太虚意识到,改革佛教必须有一套新的寺院僧伽制度,与之相配合,否则只能流于空谈 。因为寺院的设立,是绍隆三宝、供养佛祖及僧众用功办道的清净庄严道场,也是为启发社会人士信仰的弘法场所,对于佛教的长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佛教的改革,绝不能离开寺院,另起炉灶 。1195年,太虚痛感于当时政府公布《管理寺庙条例一条》,给地方官吏以限制僧人及侵害教产的权力,审时度势,根据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调查所得中国僧伽有80万之众的现实,以及当时社会国情,又依托教理教史的准蝇,在普陀山闭关阅藏期间,撰写了《整理僧伽制度论》一文,决心开展佛教改进运动,廓清寺院面貌,振兴日益萎靡的中国佛教 。综观太虚大师一生行履,其革新僧制的最高计划,是1947年在延庆寺讲演的《菩萨学处》,这也是他的最后说法,按其设想,建立菩萨学处,必须从结缘三皈开始 。这是指那些虽皈依佛、法、僧三宝,但对三宝还没有正信和正见的徒众 。接下来是正信大皈,此指因对佛教有了正当的了解和信仰而皈依的知识分了,再是五戒信众,受五戒后,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条是由此直接发菩提心 。受菩萨戒,成为在家菩萨;另一条是受五戒后,续习八戒,转入出家阶段,作沙弥、比丘,受12年的教育,而成为出家菩萨 。最后是出家菩萨的设计,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
从正信三扳到五年出家菩萨的初级阶段,其中设有干部人才的培训,以造就菩萨学处的干部人才 。而在家菩萨下至结缘三皈的徒众,也都可以成为菩萨学处摄化的大众 。菩萨学处的出家菩萨,要经过12年才出家,但终身作为在家菩萨也适宜,因为在实行上,都是六度四摄,好实行瑜伽戒法 。这是以信众和僧众共同组织菩萨学处,制定僧伽制度,是为太虚的晚年定信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