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伦诗词 六祖慧能的诗求解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 。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 。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 。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一众皆惊 。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
以上就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有名的公案 。至今仍有许多争论 。下面我们看看王骧陆大居士的评语:
五祖云:汝等终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读此文,不觉通 体汗下 。求福田与了生死,二事相对,正在生死关头,一进一出,失足成千古恨矣 。令作一偈者,盖已预知必有争端,不几明说后 来衣钵之争矣,可痛心也 。
身是菩提树四句,的是未见性人语,的是死用功人语,诸仁 当知其病已偏重在尘埃上,以为破尽无明自然成佛,不知弃本就 末,颠倒错乱,越拂拭幻尘越多,越无办法,何也?彼认无明为 镜面实有尘垢,不知为镜中幻影也 。即便不认有尘垢,尚执有一 幻镜也,既不识本性,亦未见幻心也,充其量,免堕恶道而已,终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门外 。
六祖四句偈,亦未见性,以见而未彻也 。菩提不可方物,而 无物不可方 。权作明镜,假名为树,抑又何妨 。其病在本无一物,偏于空矣,后人学之,不觉误入断见,不知当就究竟说,根本不 能污染,何惧尘埃之可惹 。惟对治神秀之执有,使无前偈反成语 病 。或当时采访人员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 。至于菩提作树,以喻性也,明镜作台,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则非无,原是非 空非有,何得偏言本无一物耶 。下句何处惹尘埃,更显著实,尤 乖性体,故未见性,盖偏空也 。言本来无一物,落于断灭见矣,尘埃原非实体,而今宛在,奈幻有何 。前偈执有,后偈偏空,菩 提不著二边,不立中道,于无实无虚中,既不取涅盘,亦不立生 死,尘埃不尘埃,都无所计 。若彻悟本来,即知尘埃亦不离自性 菩提,惹与不惹,只在觉与不觉耳 。此偈以对治神秀之偏有,故 如此云云,揆六祖意,未必如是 。后云第一莫著空,可知其本来 矣,故不足为六祖累也 。我人就文论义,应知所择 。余前曾作一 偈曰:
菩提假名树,明镜权作台 。本来不污染,说惹亦尘埃 。
行者当知尘埃用表无明,无明非有实体,世人每执为有,必 欲去之务尽,因此用功愈深,离题愈远 。今知无明与菩提不二,体同用异而已 。
五祖三更为说《金刚经》,断非依文解义者,必就彼四句偈 之病而更正之,说到应无所住二句,始悟体用一如,不以偏空为 究竟,遂大悟矣 。可见菩提本无树四句,乃悟后语,非彻悟后语 也 。
何期二字,神妙不可言 。昔世尊睹明星而叹曰:奇哉奇哉,即是此意 。启祖五句,即是亲证实相者,以本不生灭,故曰具足,以本自清净,无动摇,虽生万法,生即不生,毕竟不污染,故曰 清净本体,其义既圆,其见斯彻 。此段最关紧要,为后世天下人 证明眼目,毋再犹豫,神通妙用,莫大于斯矣 。
是以不生灭中,不动摇中,能生万法,体用一如,斯名具足 。虽生万法,于本体毕竟丝毫无碍,故曰无动摇,而菩提清净之本 相斯显,此段妙在本来二字,六祖至此真彻透本来矣 。
至于神秀四句偈,五祖尚令门人炷香礼敬,何也?重法故也 。要知做到如此,已不容易,况真见性乎 。此事本惊天动地,任何 世间大事业,不能比拟其万一也 。
看识家解言:
一时佛在灵山说法 。九天十地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菩萨天龙鬼神皆来集会 。说到精妙处,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 。众中有大梵天王生大欢喜,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世尊恭献一支金波罗花 。佛陀拈花在手,未发一言,高高举起展示大众 。大众尽皆不解,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