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伦诗词 六祖慧能的诗求解( 四 )


真理面前,文字就是这么苍白无用 。而真正的妙理,却只可心会,无法言语 。
释迦牟尼在灵山上拈花示众,就是这无奈的传道 。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为阿傩、伽叶传与无字经书而大动干戈 。其实这却是他们师徒不开悟的缘故 。无字经书才是真正的无上智慧,释迦对此有解释:“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因此看不出其中的奥妙 。崇拜知识、信仰文字的多是庸人俗子 。满口经典的定是半瓶醋,暴发户的书房多是金壁辉煌,不识字的老农民总是爱惜字纸 。而一些真正通了的才子,却故意满口痞话,唯恐沾上方巾气,——当然,更多的腐儒不在此例,他们沾沾自喜的满腹经纶不过是与蠹虫争食 。
无字真经,只有那些有慧根的人才能参透,而他们往往都是在文字中打滚半生后机缘巧合才能由此彻悟 。如慧能那般直截了当,径直一把破尽文字知识障碍,直指本心的,神秀的确应该心服口服五体投地 。
把沉甸甸的三藏经书结结实实打包,万里迢迢驮回,一字一句译出,这是普通大众、凡根钝器的宗教 。
抛尽一切文字,一切解说,以心传心,才是无上妙道 。
但恕我妄语,我以为禅宗所谓的彻悟其实是绝望:对知识,对现实,对追求的绝望,绝望得越透骨,就是体贴得越彻底 。水尽粮绝在沙漠中央,最聪明的人干脆躺了下来 。一切反正不可为,一切反正都是虚幻,什么西方极乐,什么无尽涅盘,统统都是空的,连空也是空的 。电光石火般的几十年,如江涵雁影,雁去影消,一切缘沉浮,任造化轮转,潮起潮落,我只无心,我只不起念头,一回首,涅盘就在今世,西天就在脚下,佛祖正是自身 。
但绝望,有时又变成了割断越缩越紧绳索的利刃,变成了卷尽混浊空气的清风 。绝望,往往会变成希望 。
甩开旧知识的束缚,扔尽瓶瓶罐罐,坦开衣襟,一身轻松,万物在眼前飘摇,无不生意盎然,妙趣横生 。用春花秋月代替青灯古佛,目光随柳絮袅袅娜娜,思绪逐粉蝶起舞翩翩,触手皆是天机,迎面都为妙理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象梁武帝那样用黄金权势虔诚苦修塑造的西方圣土轰然倒塌,从此不分贵贱,不分智愚,人人皆可成佛 。此岸即是彼岸,刹那即是永恒 。
苦旅中,不回顾,不前瞻,只是参悟属于自己的那一段 。
正是这种简单快捷的方法,解放了无数在知识文字堆砌的象牙塔里苦度春秋的人——绝不仅仅是释子,许多在儒典里装钻得头晕脑胀牙摇发疏的传统士人,也纷纷长啸,破塔而出 。与禅宗盛行天下相呼应,几乎是禅宗翻版的心学大放异彩 。越来越多的人援禅入儒,越来越多的人发觉儒禅道相通,一时间,大地上妙思泉涌生机勃勃 。
幽涧里的游鱼,白云间的闲鹭,酒酣时的踉跄,梦醒后的朗唱,无一饱含着浓浓的禅趣 。
尽管也成全了很多借着禅的名义偷懒或是放纵的所谓“狂禅”、“野狐禅” 。
多年后,宋时,有位禅子一日豁然通彻,自号黄龙死心悟新禅师,呵呵大笑,提笔题诗两句: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
六祖糊涂 。
他也糊涂 。
当然,我更糊涂 。
六祖无相颂全文《无相颂》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
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
正见名出世 。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
善知识 。吾有一无相颂 。各须诵取 。在家出家 。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 。惟记吾言 。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 。
六祖慧伦诗词 六祖慧能的诗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