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伦诗词 六祖慧能的诗求解( 三 )


对于这个后果,几千前的儒家就有了担忧,他们是务实而聪明的,在一片混沌里为自己,也为后人划了个圈子:“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大学》) 。圈子之外,都属于“怪力乱神”,不该去思考 。什么是至善呢,他们认为,能维持这个世界和谐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就是终极目标 。听起来好象很简单 。
然而,人的求知欲是永远不能满足的,而且这根本就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就算圈子之外使劲压抑着不去触碰吧,那圈子内的天地就足够每一个人皓首穷经毕生钻研了 。仅仅对于五经中的注释,用几万言说明原文里一个字是常有的事 。接下来又该是用几十万几百万字来注释这些释文了······
就算能真正领会了先贤的真义吧,到那时,揽镜自照,才惊觉白发萧萧,死神已经在身前不远的地方磨着镰刀讥讽地对你微笑 。余秋雨曾说,他在书房里对着顶天立地的先人著作有种被强压窒息的感觉 。古人也说,追求学问是“非人磨墨墨磨人 。”短短一生,又经得起几下研磨?层层堆积的知识,分明是无数先人用飞扬的青春,鲜活的生命换来的血迹斑斑的陈年旧帐,一个人白驹过隙般的一生,通读尚且不可能,突破、创新更是得需要多大的伟力神通啊 。
更有哲人恐惧地发现:茫茫天地,偶尔来到的渺小的我们,其实没有什么神灵会指引该往哪里去;发现了整个世界的重担从上帝的十字架上卸下,毫无情面地沉沉地落到了自己小小的肩上;一生的拼搏,注定要在百来年中彻底地烟消云散;能力越大,就会发现我们的存在和掌握的知识是越发的可笑和微不足道;而我们的痛苦悲哀,也再没有什么神灵来聆听化解分担——
我们的奋斗,我们的忏悔,我们的倾诉,我们的呐喊,我们悲愤欲绝的仰天长啸,最多只能在冷冰冰的大地上形成一缕轻风,同时无声无息地消散于无边的沉寂和虚空 。
当黄土轻轻掩上我们冰冷苍白的脸庞时,仅有的功绩不过是用留下的文字在知识之塔上加了一块砖,而下一代又将在亘古不变的起点上重新开始:牙牙学语蹒跚学步 。前人的知识经验他们无法直接继承,不得不从头再来一遍艰苦的旅程——我们的一生,往往只是把后人的求知之路延长一段罢了 。
庄周,这位智者中的智者,穷一生之力,留下了几句无可奈何的哀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尽有限、渺渺之生,探求无穷无尽之知识,结果必是疲惫不堪 。
然而人类总是要前进,要前进总得要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 。只是尘世中凡人的心在探索中不免迷惘,在众多诱惑歧路中不免因失去方向而陷入深深的痛苦 。把拯救人心视为己任的宗教当然当仁不让地接过了这永远不能解决的难题 。当神秀们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埋头搜索度世良方时,慧能提着铁斧登上了历史舞台 。
如果以树来比喻知识,当芸芸众生们祖孙相继父子相承围着树培土、施肥、修枝、攀爬,恭恭敬敬地举起片片树叶对着阳光,喃喃自语琢磨叶脉叶柄石细胞维管束时 。慧能运大神通,一斧砍倒了这棵在世人心中盘踞了不知多少年的枝繁叶茂的大树 。
河伯见了大海望洋兴叹 。海神却明白在天地间自己不过是大山里的一块小石头一株小草 。而这天地之于太虚,更不过是沧海之一粟,万马之一毫 。我们的这个世界,三皇五帝的至治、秦皇汉武的伟业、惨烈残酷的世界大战、英雄豪杰的雄心、才子佳人的缠绵,在浩瀚的宇宙间,只是一个小小尘埃中的水泡,而且是无穷尽的尘埃中的尘埃,细分下去,简直只是个空空 。那么有这个世界没这个世界,有这一生没这一生,有这个人没这个人,——有这棵树没这棵树,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想开了,一切只是约等于零,倒不如从根斫倒,多透些阳光雨露,多受些明月清风,潇潇洒洒无挂无碍,在青山绿水间摇摇摆摆逍遥一世岂不快活?
识字不识字,更又有何区别?大海里多一滴少一滴水,又何关盈虚?
识了字,可能反而更走不出文字设下的障碍,举不起手中的利斧 。
我不能评论慧能彻悟的是不是真理,只知道文字确实很难表达出真正的刹那间的感悟——即使是用文字向盲人描述颜色,向聋子解释声音就已经是极其可笑的徒劳 。这也许是禅僧们最大的体会 。德山宣鉴禅师开悟后,将自己耗了半生精力撰写的《青龙疏钞》高高堆于法堂之前,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 。他说: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