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儒释道的诗词 苏轼写的诗词赋文中对佛道儒的看法( 九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这首词写于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 。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显得一片寂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下片接着写鸿雁 。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 。为什么睡下了又常常惊醒呢?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而是心里不宁静 。它渴望理解,不希望孤独 。但它因为不拣高枝,不愿栖息在梧桐上,只能孤独地、高傲地在冰冷寂寞的沙洲上过夜 。寒冷的,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笔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本词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 。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与这首词同一时期写的还有另外一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这首词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穿空”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一身铠甲,而是羽扇便服,谈笑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
与此感奋色彩不同,但同样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感慨深微的是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仅八十余字,为读者勾画了一幅清幽秀美的月夜图 。文章先写月色诱人而邀友赏月,次写月夜景色,最后书写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
第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第三层便转入抒情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闲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仕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
四、身处逆境 自得其乐
前面提到,被贬黄州其实一点都没妨碍到苏轼的潇洒豪放 。诚然如此!虽然朝廷不给他俸禄,不分他住房,但他可以自己造屋(雪堂),自己耕种(东坡),和百姓们打成一片,活得自由自在!这期间写的好些词都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浣溪沙》便是其中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