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儒释道的诗词 苏轼写的诗词赋文中对佛道儒的看法( 七 )


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伐,争斗不休,使苏轼难以大展经纶 。二是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苏轼的命运不问可知 。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大致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
3、宇宙与人生
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课题 。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对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 。有见于此,他对于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对于人生短促的慨叹,与其惜花伤春之词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 。但苏轼并非一味浩叹,他在《赤壁赋》中就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他在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与这种达观的态度相表里 。
我以为东坡词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 。
对现实人生的热爱,在顺境中的淡泊,在逆境中的从容,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 。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 年8 月24 日),一代文豪苏东坡逝世于常州,距今已经900多年了 。历朝历代乃至当今的中国人都时刻怀念着这位文坛巨子,罕见的全才、奇才 。他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非凡才华,至今为人们所称羡;他颠沛流离的宦海生涯、浪迹天涯的人生经历,至今为人们所慨叹;他开朗豁达的胸襟、刚正不阿的气节,至今为人们所景慕;乃至他的传闻、轶事、佳话也是妇孺皆知 。清人周启隽说得好:“先生蜀人也,生于蜀而不拘乎蜀,先生盖天下士矣 。”苏轼的故乡虽在四川眉山,然而苏轼也是常州人的骄傲 。900 年前,苏轼在常州与世长辞 。从此,他的一腔浩然正气在江南大地上回荡 。常州作为苏轼魂系江南的终老之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常州的各个角落,这正是“莹域所藏,寝庙所寄,虽非其乡而谓之乡人可也” 。
总之,苏轼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是一任他的真率性格自然流露 。后人高度赞扬了苏轼的“真” 。方东树《 昭昧詹言》 云:“东坡…,自以真骨面目与天下相见,随意吐属,自然高妙 。” 王水照先生说:“崇尚本真自然,反对对人性的禁锢或伪饰,在苏轼的心目中,已不是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对人类本体的根本追求 。”当可作为对苏轼真率性格最好的评语了 。
求李清照的和苏轼的诗词个2首,要有意思的,最好是短的,1.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
儒释道思想对苏轼文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轼怀有辅当今皇帝为圣君的大志,充满着对自己治国平天下之才的极度自信,突出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然而,苏轼一生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 。使他陷入苦闷、迷惘、感慨和悲伤 。于是,当苏轼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建功立业的壮志难酬,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只好“向内”寻求精神的满足 。象历史上所有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对苏轼来说,佛老庄禅思想就是最好的慰籍 。苏轼就是在佛老庄禅思想中找回了他的“自我”,找到了“最后的家”,佛老庄禅思想成了他自乐自适的乐园 。但是,苏轼也并非是简单地抛弃和抉择,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态度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他对儒、释、道三家,均有吸收,有批判 。在积极从政和遭贬失意的不同时期,因处于顺境和逆境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他对三家又有意地加以调和,形成达观自适的独特思想 。这种思想在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的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集中体现 。三篇赤壁文代表了苏轼一生文学最高成就,同时也是窥悉苏轼思想的一条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