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词创作的尴尬 如何评价散文诗在当代的尴尬地位( 四 )


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内,近30年来的旧体诗坛主要存在着三种弊端或病象,它们严重地制约着当代旧体诗词的发展进程 。其一是“老干体”盛行 。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追溯起来,“老干体”的前身是革命年代的“新台阁体”,新中国成立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群文艺界领导或者开国将帅,他们经常诗词唱和,展现了革命年代的太平风度和盛世景象 。这种诗体在艺术上追求以文为诗、以赋为词,重铺排和渲染,格调华美丰瞻,但难掩骨子里的疏阔苍白 。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时代的更迭,一大批离退休老同志在含饴弄孙的晚年寄情于传统诗书画,“新台阁体”遂蜕变成“老干体”,由于作者的传统文化学养和古典诗词素养与前辈相比皆有不及,甚至等而下之,故“老干体”的盛行给当代旧体诗坛的声名带来了莫大的伤害 。其二是“新古董”泛滥 。翻阅《中华诗词》等各种旧体诗词杂志,以及市面上层出不穷的旧体诗词集子,我们不难得到“新古董”泛滥成灾的恶俗印象 。许多旧体诗词作者在严守古人所定格律的基础上乐此不疲地制造着种种“新古董”作品,他们在写作中完全心(内容)为形(形式)役,根本达不到古人所谓“得意忘形”、“得意忘言”的高妙境界 。我并不反对今人做旧诗严守古人格律,如平水韵之类,但我反对泥古不化,在所谓拗救问题上斤斤计较,比如挑剔毛泽东诗词里出格破律的瑕疵,如果做诗做到了以律害意的地步,那就该是诗的末路了 。今人做旧体诗词,在格律问题上必须要开明,要探索古今融合的新律路径,这是摆在当代旧体诗词作家和学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不要新古董,因为新古董其实就是假古董,属于文物赝品和仿制品,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力 。新古董的泛滥虽然在数量上庞大,但从质量上来讲,并无益于当代旧体诗词的复兴 。其三是消费化严重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文学日益消费化,旧体诗词同样未能幸免 。各种出于种种商业利益驱动的诗词大赛名目繁多,而不计其数的参赛作品更是充斥着大量的应景应制之作,商业市井气息弥漫,难觅真的诗和真的人 。在当前这个新诗日益失去民众的年代里,旧体诗词可悲地充当了替代品,沦为了文学商业化的符号 。这不能不促使有良知的旧体诗词作家警醒!
什么是“老干体”诗歌1、讲究格律
至今,国学的提倡和老干体”创作队伍的进一步年轻化,“老干体”也开始注重格律了.那些讽刺“老干体”不讲格律的论调已经不合时宜了.
2、保持关注时事传统
关注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是我们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老干体”自产生以来就保持这一特色,当代“老干体 ”尤其如此,时刻关注党和政府的动态,进行歌颂,比如召开人大、政协会议,就肯定有胜利召开、圆满闭幕、意义重大的盛赞.像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反对台独等重大课题更是主要题材.但关注时事的诗词并非都是“老干体”,因为未必得“老干体”的精髓.
3、紧扣时代主旋律
“老干体”诗词的立意一般来自党报的观点,上面说“一定要根治海河”,那就歌颂,上面改口说要保持生态环境,也随时可以换个说法;两岸问题,我们过去讲不允许美国干涉内政,台湾是我们自己的问题;现在对于这个问题政策更加开明和灵活,胡锦涛在纽约和美国总统布什会见时,提到了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老干体”面临此类尴尬是丝毫不觉得尴尬的,这种与时俱进的胸怀世之罕见.
4、语言乏味
郭老之后的“老干体”创作队伍多是些没什么文化的老干部,在词汇和诗歌技巧上是谈不上的,所以形成了“语言乏味、套话连篇”的独特艺术风格,保持至今.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未能用心为止,必然相去甚远 。而现在也本不是诗歌风行的时节,诗歌乃含蓄之结果,而现在的快节奏,也导致人们不再那么深入的去阅读文学作品 。直观而浅薄,是当下文学的现状和无奈!
史上“不守规矩”的优秀对联赏析 丑时史上“不守规矩”的优秀对联赏析
本文所谓“不守规矩”,就是不守“一柱体系”下的规矩 。这个规矩,又集中体现在现行《联律通则》上 。
先贤相当比例的对联作品不守规矩,是《联律通则》制订者最头痛的事 。据罗永嵩先生以谷向阳、何慧琴1985年所编《中国名胜楹联大观》为例,统计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山东、江苏、四川、广东等八省市的全部入选联2413副,不符合《联律通则》之声律规则者843副,占35%,其中最高的省市占50—51%,最低的是北京,占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