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词创作的尴尬 如何评价散文诗在当代的尴尬地位( 五 )


在比较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居然还有这么大的比例无法进入规则的笼子,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无法真正从理论高度来圆融认识、解读这些“不守规矩”的优秀作品,是《联律通则》的尴尬,更是传统对联理论界的尴尬 。道理很简单!“不守规矩”之联的作者大多为饱学硕儒,他们的诗词无不出规入矩,如果对联的规矩真如今天所订之模样,以他们学养之深厚,治学之谨严,要遵守有何难!断不至于粗疏失察,留给后人以话柄 。只能有一个解释:前人比今人更深明对联所具有的独特文体个性,及其艺术规律 。对联本来就可以那样写!
放到“双柱体系”下来看问题,则这样的尴尬不复存在,不但看似“不守规矩”的优秀作品可以进行科学的赏析,大家原来认为“守规矩”的部分作品可能在评价上要降低档次,甚至可能有少量作品会被列入“不守规矩”的行列 。其实,今人早已明显地察觉到,传统格律文体,从诗词到对联,无不是越古老越灵动 。即使是离今天颇近的有清一代的对联,人们也时不时仰慕先贤作品的从容洒脱,雍容大度,而自叹弗如 。只是,从创作者到理论界,墨守陈规,甚至误读古人,注定无法圆融解释而已 。
为了便于充分说明问题,本文特选择在不守《联律通则》“规矩”方面特别刺目的优秀作品进行赏析 。这些作品,在风格上相当于书法中的行草、草书、狂草 。充分认识这些作品为什么是符合美学原理和艺术原则的,是并无缺陷的优秀作品,更利于加深对科学联律的理解 。
一、“不守规矩”的偶句赏析
先从对联的母体身上去看看 。格律文体作品中的偶句,并不是大家感觉中的森严,许多名句,恰巧是摇曳多姿者 。

【传统诗词创作的尴尬 如何评价散文诗在当代的尴尬地位】

来看下面一组诗赋中的偶句 。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赏析:李白句以“青天/外”对“白鹭洲”,不但在结构上明显破缺,字义方面,也仅以颜色字撑住局面,“天/鹭”已属宽对,至于“外/洲”,宽的幅度已相当大 。王勃句在全文中最为著名,然而,也正是这一偶句,与文中其他偶句相比最不守规矩 。“落霞、孤骛”“秋水、长天”无论是按正对还是自对来分析,在择字上面都没有选择精致的小类来对 。至于“飞/色”词性迥异,《联律通则》虽蹩脚地将这种情况归为了特殊允许范围,却缺乏理论上的真正支撑 。李商隐句中的“翼/通”,也属于类似情况,今天的语法专家虽恨得牙痒痒,却也无可奈何,说不出个所以然 。更有人为了解释其是工整的,专玩“词性穿越”,指鹿为马 。
以上三例,恰恰说明先贤认为偶句的“对称度”减损到比较醒目的地步,也是很正常的,并无不妥,并不觉其失 。从诗文的其他偶句来看,他们有本事把句子对得很规矩,对称度很高,但根据整体需要,最终选择了局部字词明显宽对,深度破缺,而并不觉得是退而求其次,是遗憾,而是很满意,甚至很得意 。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其整体“对称度”,应该也就是70%-80%吧 。再仔细体味,这些句子之所以成为名句,固然有表意、造境、承载观点方面的杰出之处,但未始不是因其有一定比例的“不对称美”为作品加了分,给人以风格飘逸,优雅无比之感 。
这些作品,给人的感受,等同优秀的行草书法作品,整体端稳为主,灵动为次,而给人以愉悦感的却主要是其灵动 。
二、“不守规矩”的对联作品赏析
以下作品即使按《联律通则》规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放宽标准,也难以令人信服地说明它们是合格的,却偏偏被人们认为是优秀的经典之作 。
1、平仄深度破缺型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韩儒林自署书斋)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此楼成矣;
傍山北山南沿堤选胜,恰在六一泉侧,其胜何如 。(俞樾题俞楼)

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
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 。(彭玉麟题胜棋楼)
赏析:这批作品,以平仄明显失替、失对为主要特点 。韩儒林联在七言联中最有代表性,不但节奏点的平仄错乱,4位还以仄对仄 。俞樾联的中间分句和彭玉麟联的结句,则更加“离谱”,节奏点平仄完全雷同,如同穿“同边鞋” 。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是名人作品,被我们今天赛事的专家们来评,绝对是死路一条 。即便是名家作品,许多专家也认为这些作品全靠艺术特色取胜,声律之缺是客观存在的,作出所谓“瑕不掩瑜”之类的错误评价 。由此可见对联理论“一柱体系”之不健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