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与莼菜教学设计怎么写?

《藕与莼菜》就现代作家叶圣陶于192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下面给大家分享《藕与莼菜》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藕与莼菜》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批注,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
2、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以及对比的写法 。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借物抒情和对比的写法,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查阅字典,解决生字词 。
2、向父母了解故乡的物产或风俗习惯 。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交流了解到的故乡的物产或风俗习惯 。
二、了解背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
1、介绍背景 。
2、朗读课文第1、4、6节,思考在作者心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3、默读课文第6节,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句子,说说在作者心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预设:有所恋的、可爱的、萦着系着不能割舍的故乡 。
4、朗读第6节,初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情感 。
三、品读课文,重点品味故乡清秋图的描绘,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 。
1、默读课文第1、4节,思考、批注:
这是一个有所恋的故乡,作者所恋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可爱的故乡,作者的“所恋”可爱在哪里?
2、重点品味故乡清秋图的描绘,品味文章朴实平易又蕴含丰富情感的语言 。
1)通过圈画、批注和朗读描写故乡的“藕”和“莼菜”的语句,概括故乡“藕”和“莼菜”的特点,体会故乡生活美 。
2)通过圈画、批注和朗读描写乡人的语句,体会故乡人情美 。
3)通过圈画、批注和朗读描写乡景的语句,体会故乡景色美 。
4)总结 。
3、指导朗读第6节,体会作者借藕、借莼菜抒发的深浓的思乡之情 。
四、再读课文,圈划并品味文中描写这里上海“藕与莼菜”的词句,了解对比的作用 。
1、圈划并品味文中描写这里“藕与莼菜”的语句,概括这里上海的“藕与莼菜”的特征 。
2、借助对上海的藕与莼菜的分析,了解对比的作用,体会作者对这里上海生活的不满 。
3、朗读课文最后2节,进一步感受作者深浓的思乡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五、课堂总结:
藕与莼菜是思乡的“牵系”,本文借物抒发了对故乡风物人情的的怀念之情 。在写法上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故乡的"藕与莼菜"与"这里"的"藕与莼菜"作对比,表达出深浓的思乡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