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与莼菜教学设计怎么写?( 三 )


3.背景链接 。
1922年,叶圣陶的第二个孩子将要出生了,便于该年秋从甪直搬回苏州市 。这年叶圣陶已经有两个孩子,大儿子至善四岁半,女儿至美刚出生 。1923年春,叶圣陶迁居上海,由朱经农介绍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同顾颉刚合编国文教科书,此地离他的故乡更远了 。此文写于1923年9月7日,当时叶圣陶迁居上海半年左右,睹物(薄片的雪藕)思乡,情绪一时涌现而作 。
三、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
1.引领学生朗读课文 。圈画并品味文中描写故乡和“这里”的“藕与莼菜”的句子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
(1)首先分组朗读,组织学生对描写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句子进行圈画 。
(2)作者是不是只写到了故乡的藕与莼菜?请学生们找找作者笔下上海的“藕与莼菜”又有怎样的特点 。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些描写的语句,体会包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 。
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
【交流点拨】
本文是叶圣陶的散文代表作,通过家乡与此地、往昔与今日的对比手法,表达出了浓烈的思乡之情,以及离乡背土之后的隐微的感叹 。
第一部分(第1—3段):开篇首句引出故乡的藕,并将故乡的藕与“这里”的藕进行对比,抒发对故乡的怀恋 。
第1段引出故乡的藕,并描绘了故乡的新秋图:对故乡卖藕情形的回顾和怀恋 。
第2段写上海的藕的“无从欣羡” 。
第3段回顾仅有的一次在上海吃藕的经历 。
第二部分(第4—5段):由藕又联想到故乡的莼菜,并与“这里”的莼菜进行对比描写 。
第4段接着回忆故乡的莼菜 。
第5段写在上海伯祥送“我”瓶装的西湖莼菜的尝新经历 。
第三部分(第6—7段):这一部分和开头照应,写出作者的“思乡”“恋乡”之情;同时指出,“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
第6段用5个问句,自问自答,直抒胸臆,揭示出对故乡的爱 。
第7段引发无限的乡情——“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
3.朗读思考:全文除了藕与莼菜还写到了什么?
【点拨】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故乡的人”(即课文第一段)的描写 。通过朗读并体会故乡“景清新,人淳朴”的特点 。
(二)感悟体味 。
1.通过之前的分析,让学生明确作者是借“藕与莼菜”抒发思乡之情 。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6段 。通过朗读体会,明确思乡的实质是思“人” 。
四、拓展延伸
请大家从文中选出一句或几句话,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借助资料,写出你对所选句子的注解 。
【交流】示例:“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结尾一句富有深意,中国人落叶归根的“根”的意识,使作者对故乡从内心有着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愫 。而藕与莼菜似乎就是那连接叶和根的树干,将作者和家人、故乡联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