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灞桥的诗词 关于灞桥的古诗( 二 )


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 。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 。“灞桥风雪”从此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 。
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 。《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 。”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 。“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 。东晋谢道蕴“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联而使得“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景 。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就以折柳赠别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 。
古人曾言:"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可见诗与灞桥雪的缘分很深 。
古人有诗云:“春色东来渡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 。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
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 。’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 。
还有一首歌曲,“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 。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 。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 。灞桥柳,灞桥柳,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 。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 。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
求王维在灞桥送友写的诗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悒清晨,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饮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诗词《沁园春灞桥》沁园春
陆游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 。
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 。
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 。
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駸駸 。
当时岂料如今 。
漫一事无成霜鬓侵 。
看故人强半,沙堤黄阁,鱼悬带玉,貂映蝉金 。
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 。
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
灞桥的灞桥诗文灞桥
诗/李商隐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
注释
①灞桥:即诗中灞水桥,在长安东边,为旧时东巡洛阳的必经之路 。
②点行:按户口名册抽丁出征 。
③华表:这里指路边的木柱,立于大道交衡 。
④东巡:指盛唐时皇帝巡游东都洛阳 。
寂寞灞桥
文/初国卿
最早知道的灞桥是在明代吴伟的画作《灞桥风雪图》上和汤显祖的传奇《紫钗记》中 。画上的灞水迤逦着从远山层峦里流出,皑皑白雪、森森古木中,一人骑驴正从小桥上通过 。传奇中的故事讲霍小玉在灞桥上送文士李益,两人情意缠绵,难分难舍,最后折柳赠别,泪湿栏杆 。吴伟的画意雅致而满蕴文气,汤显祖的传奇迷离而追魂摄魄 。风雪中的灞桥作为离别伤情的意象,从此让我难忘;后来又一直在古典诗词里折磨着我,那是一份难以释怀又无法与外人道也的感念 。

正是飞花自在轻倩如梦的季节,参观完半坡遗址,即去灞桥 。
旅行车从半坡到灞桥不过三、四公里的路程,但却走了近一个小时 。那车时走时修,到了灞桥就真正抛锚了 。也好,车不催人,倒是有更多的时间来审视这处声名赫赫的胜迹 。
灞桥位于西安东十多公里处的灞河上,是东出西安的必经之地 。它西临浐水,东接骊山,东南边是广袤的白鹿原,北边是肥沃的渭河平川,东北边是沧桑的铜人原 。《雍录》上说:“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 。”“峣”指陕西商县西北的峣关,也叫青泥关或蓝田关,为西安东南方一大门户;“潼”就是陕、晋、豫三省交会处的潼关 。到灞桥这里才会看清,从西安来的公路过了灞桥之后就分为北、东、南三线,北线入陕北,东线达郑州,南线去商州、南阳和信阳 。这里自古是交通重镇,如今交通更是发达,108国道(与陇海铁路线平行)、310国道(西安至内蒙)和312国道(西安至上海),均在灞桥镇境内交会 。另有三条高速公路通过灞桥,分别为连云港至新疆、西安至蓝田、西安至闫良,连接西临、西铜、西宝及咸阳国际机场专用线,是沟通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第三条大动脉 。陇海铁路和西康铁路跨河而过,并有四条铁路专用线可供使用 。灞桥镇已成为陕西省米字型交通布局的中心点,可谓五湖三江,四通八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