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说课稿如何写?( 七 )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 。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 , 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 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 。但他们这个年龄 , 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 , 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 ,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只在屏幕上展示 , 不读)
在内容的取舍上 , 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 , 如字词的拼写 , 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 , 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 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 , 学会阅读 , 促进表达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 , 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
(二)学法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 。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 , 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 , 四个环节由浅入深 , 层层递进 , 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 。在分析中得出结论 , 在结论上提出质疑 , 在质疑中深究文本 , 最后走出文本 , 反思感悟人生 。下面 , 具体说一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 , 走进文本 。此设计从视觉、听觉方面多维度刺激了学生 , 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
环节二、此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 ,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意 , 然后聚焦情节 , 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 , 教给学生内容概括这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阅读文本的方法和技能 , 同时为后文对杨修死因的探讨提供一个平台 。随着杨修的有才和曹操忌才心理的挖掘 , 我们初探出了第一个死因 , 但这是唯一的吗?随着质疑 , 我们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