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 三 )


三、水火不容,强极则辱从王安石变法从开始的那一刻,顽固派对他的弹劾,从来就没停止过 。
宋朝有一个独特的监察体系,史称台谏,即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 。读过《宋史》的人都知道,“台谏”在北宋历史上,风头尽出,几乎每一件大事,这帮文人都要“参与”一下 。
最先和王安石对垒的人,是御史中丞吕诲 。毛主席有句话,叫“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诲,正是“大事不糊涂”宰相吕端的孙子 。吕诲出身高门,是个硬茬,因此多次在御史台和谏院任职 。
王安石变法,吕诲十分不认同,《宋史吕诲传》云:

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
吕诲认为,王安石擅自改变朝廷体制,他列举王安石的十条罪状,说王安石有“动摇天下”之罪 。最后一句“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把王安石说成了大奸臣 。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



吕诲带着御史们不断声讨,王安石称病不出,让宋神宗非常苦恼 。
作为王安石来说,他不是要撂挑子,他是要看看宋神宗到底有没有决心把变法进行到底 。
宋神宗想到一个“和稀泥”的办法,他对大家说:如果我因为支持王安石,贬了吕诲,我怕王安石内心不安 。
言外之意:我也不贬谁了,大家都消停一些 。
不曾想,吕诲等人变本加厉,弹劾的奏折如潮水涌来,王安石也忍无可忍,对宋神宗说:
“臣以身许国,陛下处之有义,臣何敢以形迹自嫌,苟为去就 。”
言下之意,我一心为国,问心无愧,你贬吕诲,我不会内心不安 。
宋神宗看双方都不妥协,最终决定,贬吕诲到河南 。吕诲“为天下声讨王安石”,结果被贬,内心不甘,两年后郁郁而终 。
吕诲临终前,司马光前来探望他,他“张目强视”,用最后的力气对司马光说:“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 。”
君实,是司马光的字,吕诲的意思是说:我虽然死了,你为了天下百姓,一定要阻止王安石!
司马光和王安石,曾经是非常好的朋友,虽然后来水火不容,但仍然敬重对手 。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



笔者曾经写过几篇关于司马光的文章,对司马光本人,我佩服不已 。我认为,司马光不是小人,他是君子,他和王安石之争,是政见不合,不是人格诋毁 。
很多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因触动贵族的利益,因此失败,其实,这样说是有些片面的 。比如说,司马光的反对,就非因为自己利益受损 。我举个例子:
在王安石的变法中,“青苗法”占据很重要的作用 。主要内容是,在百姓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官府提供低息贷款给百姓,等百姓丰收后,再偿还给官府 。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就相当于某银行给某企业提供贷款,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但在北宋时期,司马光认为,这是朝廷乘人之危,公然收取百姓利益,和唯利是图的商人没什么区别 。
王安石说:即使官府不放“低息贷款”给百姓,百姓也要借民间的高利贷,那样,百姓的日子会更苦 。
司马光说:官府既然有余粮,为何不直接赈济百姓?
王安石说:我们国库空虚,我也想免费赈济百姓,但实力不允许!
司马光说:国库空虚,应该从别的地方想办法,也不能从百姓身上榨取利益 。
王安石说:老兄,我这不是剥削百姓,我百思特网是在救他们的同时,也在救国,所谓利国利民 。
上面的这些争论,是笔者自我发挥的,虽然和史书记载略有出入,但能代表司马光和王安石到底在争论什么 。
穷侧独善其身|王安石: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



笔者认为,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没有错,王安石想要是“富国”,司马光想要的是“为民”,这两者本来没有冲突,但在北宋当时的窘境下,必须有一个优先的选择,王安石选择前者,司马光选择后者 。
王安石是一个砥砺进取的“改革家”,司马光是个本本分分的“儒者” 。
相比之下,王安石的想法更加超前,司马光却有些守旧 。
宋朝是文治的天堂,更是儒家学说进一步禁锢思想的关键时期,那个社会,如司马光一样守旧的人太多了,所以,王安石太孤独 。
除了青苗法,王安石还力推免役法,封建社会,赋、税、役三者分开,“役”指的是劳役,需要老百姓出力为国家干活(比如挖沟修渠等),之前,每当朝廷分派劳役,百姓都必须参与,王安石推出免役法后,把所有的劳役都折合成“免役钱”,大家有钱的,可以出钱不出力,没钱的,不仅可以出力,还能多干活赚钱养家 。如此一来,不仅帮那些闲散的苦役找到一条挣钱的门路,还给国家创收,又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