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 三 )


在我看来 , 学习不快乐 , 把学习变成折磨 , 仅此一点 , 就已经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从小学开始 , 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 , 上了一天学 , 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 , 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 , 其用途只是应付考试 , 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益处 。到了中学 , 尤其是高中 , 折磨越来越甚 , 简直是虐待了 。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 能得到素质全面的发展 , 这也是我们教育界多次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 。但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讲 , 何为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一个理想体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国平的看法 , 似乎不是 。而这绝对是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教育 。学会文武艺 , 报效与国家 , 学而优则仕 , 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传统 。否认这一传统 , 固然显得有思想 , 但是显然脱离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现实 。
在我看来 , 正如共产主义可以区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一样 , 教育也可以区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 。前段所述 , 即是最低目的 。通过教育 , 使人能够拥有一项技能 , 为自己谋生 , 同时也为社会服务 , 把这做为教育的目的 , 绝对是正正当当、理直气壮和无可厚非的 。然而 , 教育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
教育的最高目的 , 正如周老师所说 , “什么是教育?教育应使人获得成熟和自由 , 让生命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 在书的第四页他又谈到:“德育就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 , 而不是灌输规范;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 而不是灌输知识;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 , 而不是灌输技艺” 。所谓的“而不是” , 在我理解 , 应该是“而不仅仅是”的意思 。
由此我联想到禅宗六祖慧能与其竞争者神秀的争执:菩提是不是树?明镜是不是台?恐怕正确的回答也应该是:菩提不仅仅是树 , 明镜也不仅仅是台 。慧能的顿感悟固然高妙 , 神秀的渐修却也很有道理 。由此联系到教育 , 教育固然要从根本的理念上正确 , 但是现实的操作中 , 又必须有一定的程序、规范和模式做为基础 。正如寺庙中不能因为讲究顿悟 , 就完全否定了修行的价值 , 修行是一个日常的程序 , 它能够帮助实现顿悟 , 但不能保证达到顿悟 。教育也是一样 , 按部就班地上课 , 能够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 , 增强生活和工作的本领 , 增大了获得自由和幸福和可能 , 或者说使之成为“大概率事件” , 但是不能够保证 , 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 找到自由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