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写法怎么样?

《为“真学”而教》读后感
很高兴在暑期拜读了冯卫东老师的《为“真学”而教》一书 。冯卫东老师是南通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者,教育科研的领路人 。在《为“真学”而教》一书中,冯老师从确立三个重要的“真学”理念、追问六类典型的“假学”情形、践行九种有效的“改课”举措三个篇章提出了十八条优化课堂的建议,让我受益非浅 。
冯老师在自序中写到,郑太年教授说,“学习几乎无处不在,像呼吸一样自然”,而学校或教室里所进行的学习,“却不是学习的典型形式,而是一种特例,甚至可以说不一定是学习 。”正是这个自序,带着我进入了冯老师的为真学而教的世界 。书中,冯老师提出不把心思放在真学上,就不可能发生真学;主观上想让学生真学,也未必能让真学成真 。
我个人认为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对真学有一个准确的认知 。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回归童我,以已度人 。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课堂,多站在学生中,以自己化身为学生进行教学,寻找学生能接受的角度,以达到真正的以已度人 。
联想到我的音乐课堂,我有几点想法:
一是以玩着手,多去鼓励孩子的创造力,打开他们的思维通道 。因为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它具有天然的属性,可以避开应试性教育这个圈子,完全可以围绕教学大纲开展革新式的教育教学方法 。不必拘泥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利用“玩”这个孩子的天性,去鼓励孩子多去创造,激发孩子的热情,在玩中了解音乐,理解音乐,掌握音乐 。通过这种方式,去打开孩子们的思维通道,提升孩子的个人素质 。
二是以“难为”开先手,为孩子设置“障碍”,诱导他们自己去学 。相对于文化课,音乐课的难易程度较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课除了唱唱歌基本上没有其它内容 。可以着手于提高音乐课的难度来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人为去设置一些障碍,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攻坚克难的精神 。
三是以音乐为开端,融合全学科内容,以杂学促能力培养 。音体美的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受孩子欢迎的,因为这些课程都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 。在玩中学会了某首歌曲,在玩中学会了某项体育技能,在玩中学会了画某张画 。那为什么不能在玩中让孩子去接受文化知识?如何站在孩子中间,如何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就是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去接受知识 。我的女儿两岁了,刚会说话,最近我发现在她不会说话的时候家中火火兔中放的三字经、古诗、儿歌她基本上都会背,而且我从来没有刻意去她的面前让他认真听 。她基本上都是边玩边听的,我想这不就是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吗?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挖掘孩子们的这种灵性?让文化课也从中受益,在杂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以上就是我拜读冯老师的著作后的一点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