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翰笙的诗词 写兄弟决裂的诗句( 七 )


在鲁迅幼年生活里留有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鲁迅最早的师父 。据说鲁迅生于8月3日,和“灶司菩萨”同天,出生那年又是闰年,而且出生时的胎包质地薄,俗称“蓑衣包” 。老人们都认为,这样的孩子很少,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难以养大 。于是家里人替他去向菩萨“记名”,就是说,报了名,算是“出家人”了 。不仅如此,在不到1岁时,还把他抱到寺院,拜龙和尚为师,意思是舍给寺院了,但并非真的去当和尚 。做和尚的人自己认为将来能成佛,很高超,但读书人却认为他们不会做官,无家无室,是下贱之辈,所以孩子拜和尚为师,鬼怪也就不来搅扰了 。由此得了一个法名“长庚”,也就是长寿的意思 。龙师父对人和气,不教鲁迅念经,也不教佛门规矩 。从龙师父那里鲁迅得到他一些有益的启示,所以直到晚年,还深情地怀念着他,并尊称他为自己的第一个师父 。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个很有才华的秀才,他对鲁迅的管教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深沉的 。
虽然父亲的爱是严酷的,但正是这种严酷的爱,和他在远方的祖父的严格教诲,使鲁迅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博览群书,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为他日后创造我们民族的文学艺术高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7岁时,鲁迅就被父亲送进私塾 。跟远房的叔祖父周玉田学习《鉴略》,这位老人藏书很多,像绘图本的《山海经》和《毛诗鸟兽草木虫鱼疏》这些印着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的书,最使鲁迅神往 。但是他的祖父认为孩子上学,应该先有一些历史知识作为基础,所以要鲁迅读的书,头一本就是《鉴略》 。他常说,这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
后来鲁迅又去和另一个性情乖僻,也是本家远房叔祖辈的周子京学习 。这个人因为屡试不第,神经有一点不正常了,他曾经把“蟋蟀”解释为“虱子”,被族里的人笑话 。因为这个奇特的解释,鲁迅就从那里退学了 。这两个私塾都在周家合族而居的新台门里 。
12岁时,鲁迅离开新台门,到绍兴城里最著名,也是最严厉的三味书屋学习,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 。他的老师是有名的方正博学的老秀才寿镜吾先生 。
先生对鲁迅很好,有一次鲁迅家里的人病了,要用10年的陈米来做药引 。鲁迅正为此大费脑筋的时候,寿镜吾知道了,第二天就身穿长衫,背了一袋陈米到鲁迅家里来,使鲁迅深受感动 。
他对学生的要求严格,教育方法还是封建的老一套,除了背书、听书、习字、对课,不让学别的,甚至不让看有图画的本子,但活泼的孩子们往往背地里不听那一套 。那时鲁迅爱画画儿,用一种叫“荆门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孔孟的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很不少,最成片段的是《荡寇态》和《西游记》的绣像 。
小鲁迅用压岁钱为自己买书 。特别是他心爱的画谱、画册 。他最开始在皇甫庄见到《毛诗品物图考》时,喜爱极了 。后来他积攒了钱到书店去买到一部,爱不释手,偶尔发现有点墨污或别的小毛病,就觉得不满意,赶快拿到书店里去换,换了好几回 。最后惹怒了书店的伙什,人家嘲弄地说:“这比姐姐的面孔还白呢,何必换掉?”
这种刻薄的话曾使鲁迅很生气,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少年对书的痴迷程度 。当他买不起书的时候,就自己动手抄,他从小就有抄书和描画的习惯,三卷《茶经》、《五木经》他都亲手抄过 。
那时他还在祖父的指点下,读了《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及其他许多古典诗词 。祖父给鲁迅兄弟规定了读诗的次序:“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 。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 。再诵苏轼诗,笔力雄健,辞足达意 。再诵李白诗,思致清逸 。如杜之艰深,韩之奇崛,不能学亦不必学也 。”在祖父的影响下,鲁迅除读了《诗经》外,还读了《楚辞》及陶潜、李白、李贺、李商隐、温庭筠、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的诗 。小鲁迅聪明伶俐,很受长辈称赞 。有一年正月,那时他刚5岁,过年的时候大人们在厅里打牌,有一位长辈看他可爱,就逗他,问道:“你喜欢哪一个人打赢?”
结果鲁迅的回答出人意外,他说:“我喜欢大家都赢 。”
一句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连连称赞他,叫他“胡平尾巴” 。这是一句绍兴话,意思是短小灵活,敏捷利落 。
鲁迅不仅聪明,而且勤奋 。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候,有一次,因为早晨要去给生病的父亲买药,上学迟到了 。老师批评了他,他很后悔自己的迟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个“早”字,用来警诫自己,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迟到过 。一直到晚年,鲁迅还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并且在一次闲谈中告诉自己的亲人 。这生动地表现了鲁迅自幼严格要求自己和认真学习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