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意象的捕捉 古诗词教学如何捕捉意象( 五 )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 。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 。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 。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 。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 。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 。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 。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 。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 。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 。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