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水浒传诗词 水浒传施耐庵形容李师师的那首诗( 七 )


举,只说几处最突出的:
第一,从大名府运送生辰纲到开封去,几乎是一条向南的直线路线 。书中通过杨志
的口说,要经过黄泥冈、二龙山、桃花山等强人出没的地方,也就是说,在大名府的正
南、开封府的正北面 。最后生辰纲在黄泥冈被劫 。这个黄泥冈,按今天梁山旅游风景区
的介绍,在梁山南面三十里的一个黄土丘陵上(属于人工制造的旅游景点);按《水浒
传》书中介绍,却在大名府的正东面,属于济州管辖 。后文又说:二龙山、桃花山和清
风山同属青州管辖 。青州在济州的东北,离大名府到开封的路线相距千里!
第二,武松在沧州别了柴进和宋江,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却路过阳谷县的景阳冈
打死了一只老虎 。清河县在沧州的南面六七百里,阳谷县在清河县的南面二三百里,三
个地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 。从沧州到阳谷县路过清河县是很可能的;但是要路过阳谷县
,就好像从北京到济南去却路过了南京一样,是个大笑话!
第三,戴宗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发到开封去送信,不向北走直线经汉口、信阳
,却绕了一个大圈子往东跑到山东去,在梁山泊经过!
第四,为了救宋江,梁山好汉二百来人不远来回六千里路从梁山到江州去劫法场,
回来的时候,还收了四个好汉和近一千人马,一路冲州撞府,平安返回梁山 。这样的军
事部署,不懂打仗的假冒伪劣军师吴用也许敢于这样做,懂得三国纷争的罗贯中,敢于
这样写么?不要命了呀?
第五,为了救史进和鲁智深,梁山泊出动七千大军,沿黄河而上,经过都城开封和
“泥丸可封”的天险潼关,直达华州,半路上还劫持了钦差大臣的“金铃吊挂”,救出
史进和鲁智深,又平安回到梁山,来回三四千里!--这简直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独一
无二的神话!宋代的军事力量的确比较薄弱,被称为“宋鼻涕”,版图最小,四周都是
强敌,国内还有许多“独立山头”,但也绝不可能让宋江等人“横行”到这种程度 。宋
江如果仅带一两千或七千人马就能够做到“纵横天下”,“大宋”的江山不拱手让给宋
江,也早已经被“异族”所吞并了 。
像这样的笑话,熟悉三国战事艰辛的罗贯中,会这样写么?
尽管写小说可以虚构,《水浒传》中甚至虚构了根本不可能的呼风唤雨、妖魔鬼怪
和九天玄女赠送天书之类的情节,但是地理性错误却不能允许,只能说是作者的地理知
识贫乏,属于小说的“硬伤” 。
这里,还要特别指出:《水浒传》中的地理性错误,只错在北方地区,到了后面,
宋江大军一开到浙江去“征方腊”,据我高中时代的同学、浙江水浒学会会长、杭师院
中文系主任马成生教授的研究,作者对浙江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杭州地区的地理描述,小
到一个村庄、桥梁、山头、庙宇,都具体、详细而准确,真是熟之又熟,一点儿错误也
没有 。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水浒传》的作者或编撰者没有到过北方,是个南方人
,而且就是杭州人!--这身份,与施耐庵、罗贯中完全符合 。他们写北方的故事,只
是根据话本照抄,以讹传讹也无可奈何,只有写到浙江,方才发挥了“本地人”的优势
,把地名都“落实”到具体的地方了 。
除了地理方面的错误之外,气候方面的错误也不少 。下面也随便举两个例子:
“风雪山神庙”之后,那雪依旧纷纷扬扬地下得紧,可是林冲在严冬岁末走了十来
天,到了梁山,看到的梁山泊居然是“山排巨浪,水接遥天”,他也还能够坐着小喽啰
划的船上了梁山 。不但这一年梁山泊湖水没有结冰,整部《水浒传》,梁山泊就从来没
有结过冰!这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华北来说,简直就是亘古奇迹!
再例如呼延灼用铁甲连环马进攻梁山泊的时间,也正值冬令,先不说这种连环马根
本就不可能上战场(只要射倒一匹,就得拖着走),就那冰封的湖面,任何马匹都无法
奔跑,都要滑倒,哪儿还用得着徐宁的钩镰枪?
有人从语言方面分析,认为《水浒传》中使用了大量山东、河南方言,据此而否定
了《水浒传》是身居钱塘的施耐庵或罗贯中编写的说法 。其实《水浒传》的故事来源是
宋元话本,而话本的主要流行地区是河南、河北、山东,话本所使用的文学语言是当时
的“官话”,也就是“首都语言”开封方言,这是不足为怪的 。有许多方言语词,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