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关于古诗词的评价 关于光明的古诗( 三 )



帕斯卡尔:人们既然不能治疗死亡、悲惨、无知,他们便认定为了使自己幸福而根本不要想念这些 。
尽管有着这些悲惨,人还是想要能够幸福,并且仅仅想要能够幸福而不能不想要幸福;然而他又怎样才能掌握幸福呢?为了要好好做到这一点,他就必须使自己不死;然而既然不能不死,所以他就立意不让自己去想到死 。

柏格森:我们感到时间的延续像一条我们无法逆行的小溪 。它是我们存在的基础,像我们感到的那样,它是我们生活的那个世界的本质 。

托马斯:如果当命运的最后时刻临近时,我们越加紧紧依奉它,那么满头白发也会是一种幸福,残存的理智不是灾难 。但是生活的长久习惯使我们不情愿去死 。

卢梭:如果我们永远不死,我们反而会成为不幸的人 。当然,死是很痛苦的 。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不能永远活下去,想到还有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将结束今天的痛苦,我们就会感到轻松的 。如果有人允许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长生不死,请问谁愿意接受这不祥的礼物?

冰心《往事》: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限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 。

【中西生死哲学】儒家一方面承认“死生有命”,但也强调“未知生,亦知死?”以此提醒世人把重点放在现世努力 。孟子所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最能突现这种人文精神 。道家庄子虽明言“死生命也”,但也强调应用平等心看待生死,因为“生死如一”最能突现超拔精神 。
在西方,柏拉图曾经明白强调,人生的目的在求真善美,但永恒的真善美只有在死亡之后,因此,“哲学就是对死亡的练习” 。并且,他主张灵魂不死论,其学生亚里士多德虽然否认灵魂不死,但也肯定“神圣理性不死”,并强调“我们应尽力过理性生活,使自己不朽” 。到了康德,认为灵魂不死虽然“没有逻辑的确定性”,却有“道德的确定性与必要性” 。因而他强调,精神愈用而愈出的道理,“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活得越久” 。在黑格尔更是直言“死亡是一种扬弃” 。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则明言,人生观即死亡观,人生既然注定是“迈向死亡的存有”,因此,如何能在平日尽心尽责,才是面对生死最好的态度 。
到了当代,因为医学发达,“临终关怀”更成为普世关心的问题,如何“生有尊严,死也有尊严”,也成为超越国界的共同课题 。芝加哥大学萝丝教授的名著《生死学》认为,死亡也是人生的一种“成长”,更具积极性与建设性 。

【生命的意义】对生命意义的,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对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纵然它达不到人类终极关怀的高度,却依然闪烁着朴素无华的平民思想火花 。《活出意义来》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博士,是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医学家、维也纳精神治疗法第三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名俘虏 。《活出意义来》一书正是作者对集中营经历和浩劫的描述,同时也是俘虏编号为119104的他,在牢狱生涯里发明“意义治疗法”经过情形的重要记录 。
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得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也使得每个人的存在有其意义,这种特质与创造性的工作和人类之爱息息相关 。“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 。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 。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有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 。”“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取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的责任 。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 。”在弗兰克看来,只要有“求意义的意志”存在,不仅生命和爱,就连“苦难”和“痛苦”都深具意义 。

【只因生命有限】既无力改变,有无法逃脱,唯一的只好让短促的生命极力张扬,将不多的日子创造得厚实些,以此来弥补上天留给我们的遗憾,消退我们心中的惶恐,生命从此有了真正的意义,今人已经用“价值”两个字作为此种意义的标识,
法国探险家夏(译音)目睹他的最佳搭档、他的哥哥在阿尔卑斯山的雪崩中丧生,夏用最简短的语言面对挺拔的雪山致哀:“你到世上与离开只是一瞬间,但你将与阿尔卑斯山一样永恒 。”夏愿做雪山上的独行侠,“因为每一次,那前面总有着一种诱惑 。”
诱惑,这应该是使生命浓缩的最初动因了,我们现在常常将它称作目标或理想 。